第(2/3)页 老幽州地道人李令语速越来越快。 “归根结底,这场仗还是那小子主动挑起来的。 “怎么在该发力的时候,他反倒起了妇人之仁呢?—— “还是说,母后,此番安排另有隐情?” 李令直视母后,眼中充满了询问。 杨太后深深地看着机灵女儿,片刻,轻声回答道: “这便是今天我带你出来走走的原因。” “是让我体验大明的国安民乐?可谁又能与前线的战士共情?他们在山西战场还在挨冷受冻呢!”李令的情绪有些激动。 杨氏开口还要再说什么,被匆匆赶来的护卫打断。 “殿下,您要买的‘三条腿的蛤蟆肉’,我给您买来了。” 护卫队长气喘吁吁地呈上一份纸包的油炸肉。 嗯,杨氏把护卫支开的具体理由就是这个,她想吃‘比两条腿的男人难找得多的三条腿的蛤蟆’。 一个敢提要求,一个敢去找,大家都看破不说破。 “辛苦诸位了。” 在李令无限吐槽的眼神中,杨太后郑重地接过了炸蛤蟆,浅尝一口,转身丢进垃圾箱。 “守卫奉旨离岗”这件事,就这么过去了。 两位皇族女眷重新回到了马车,一路向东。 李令看着窗外的景色,突然低声惊呼: “这不是回家的方向!” “是的。”杨氏不置可否地点点头。 “是的,这是回家的方向”还是“是的,你说得没错”……李令竟拿捏不准母亲的意图。 论装糊涂,太后绝对是顶尖高手。 看着一头雾水的女儿,杨氏主动补充道。 “我们去平州港。” “平州港?”李令有些疑惑地重复了一遍母亲的话。 大明首都平州,同时也是一座海港城市,就是后世的唐山港,滦河在此注入渤海。 “可是,港口在城外好几十里。我们去那儿干什么?”李令很是不解。 “你不是想知道,为什么你的小明弟弟对战事的态度似乎很是矛盾,一边迟迟没有全力备战,一边却又亲临前线吗?” 杨氏的嘴角始终带着一抹神秘的微笑。 “这就带你去看看答案。” 答案就在平州港? 李令顿时紧张起来,心里又不免疑惑。 一个海港而已,怎么能藏住整个国家的战略? ………… 得益于有事没事就挖地修路的李明,一路平稳,太后和公主一行很快就抵达了平州港。 阳光普照,春暖花开,东南风给岸边带来了淡淡的海腥味。 “这是……!” 李令望向窗外,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。 海港里,停泊着密密麻麻的船舶。 全是长宽数十丈的超级战舰,甲板上蒙着一层铁皮,漆皮在阳光下反射着油润的色泽,旌旗迎风飘扬。 李令脑海里只有四个字: 威武雄壮! “这是……” “这是刚造好下水的水师。”杨太后淡淡地回答。 造船……这就是刚才酒店那位懂哥水手吐槽的,大战之前就已经开建、战争时期仍然没有停工的大建? 原来是战船?! 战船之下,港口的栈桥附近,密密麻麻的是什么东西? 李令几乎把脑袋怼出去想看个真切,杨太后却将帘子快速拉上。 “外面有人,矜持些。”杨氏小声道。 不是,怎么这时候您反倒讲起礼法来了……李令无力吐槽。 向港口又前行了一段路程以后,马车缓缓停下。 不一会,窗外传来一个声音。 “太后殿下。” 声音苍老而恭敬,是房玄龄。 房相他怎么也来了?他不是在忙着看家吗?……李令正要开口。 杨太后用手势示意她别出声,隔着帘子,问房玄龄道: “物资人员都准备妥当了?” “准备好了,随时可以南下。请看。”房玄龄恭敬地回答,识相地退到一边,以免碍着太后殿下的视线。 杨氏这才撩开帘子。 “啊?!”李令不禁惊呼了一声,赶紧捂住嘴巴。 刚才在远处没有看清,港口上密集“堆积”的,是堆积成山的装甲、兵器、粮食等军用物资,以及一眼望不到头的士兵队列! 补给物资都装在柳条箱里,码得整整齐齐。 兵士更是排着整齐的队列,远看就像一方方豆腐,让强迫症十分满足。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