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1/3)页 “阿娘……母后,我们这样擅自出宫,会不会不太好啊?” 到了酒肆门外,两位妇人之中,较年轻的那位——也就是李明陛下的亲姐李令——小声在母亲耳边嘀咕。 杨太后大大咧咧地走在前面,温婉一笑: “擅自出宫自然是不好的——但我们并不住在宫里,又怎么能出宫呢?” 大明皇帝陛下和他的家眷,就住在平州市区的某处宅院里。 豪华归豪华,不过占地远远没有太极宫那么夸张,也没有里三层外三层的宫禁,走出大门就是人来人往的大街。 单就居住体验来说,薄纱幽怨的深宫。 可是严格说起来,那也顶多算是“豪宅”,确实称不上“皇宫”。 “哎呀母后,我不是这个意思~” 李令鬼鬼祟祟地向左右张望,紧张兮兮地拉了拉袍子,把衣领盖过自己的大半张脸。 “我们两个妇道人家,也没个人陪护,就这么随意出入酒肆,不太安全吧?” 杨太后睁大了天真的双眼: “令儿,难道大明律令不许妇人独自上街下馆子?大唐律令也没有这么严苛吧?” “唉不是,我是说……” 和装傻充愣的阿娘交流,李令只觉得心累。 自从离开了逼仄的立德殿、进入了大明的广阔天地,李令突然发现,阿娘好像变了。 变得腹黑了。 还是说,这才是杨氏的本来性情?只是以前在后宫生活艰苦,所以才一直以温婉体贴的形象示人? 能从掖庭罪臣女眷一跃高居后位,果然得有些手腕啊…… “令儿,在大明的街道上独自行走,怎么会让你感到危险呢?看啊。” 杨太后大大方方地松开厚厚裹着的袍子,大咧咧地将绫罗绸缎、穿戴的金银首饰展示出来。 路人们行色匆匆,除了觉得这位大姐穿搭品味不错、想抄作业的小姐姐以外,其他人都不稀罕往她身上亮闪闪的珠宝翡翠看一眼。 这就是大明的治安,路不拾遗、夜不闭户。 不是因为有监控。 仓廪实而知礼节,此言不虚。 “什么才是安全?气势汹汹的护卫?森严的宫禁?” 杨太后徜徉在平州的街头,脚步轻快。 “那些外在的防守再严密,也抵不过人心向背,抵不过富庶的国家、吃饱穿暖的百姓啊!” 看着母亲兴奋又自豪的样子,李令的眼眶都不禁湿润了。 安宁祥和又自由自在,这是当年在宫里想都不敢想的日子。 难怪阿娘这么喜欢出来闲逛…… “不对不对,我怎么又差点被带到坑里去了!” 李令摇摇脑袋,把眼泪憋了回去。 “我说的是,母后为什么‘又’支开了侍从护卫,只带着我两个人在酒肆里一坐就是一中午?” 是的,平州虽然说治安良好,但毕竟也是人口百万的大城市,出个神经病弓弩手也不是没有可能。 李氏皇族简朴归简朴,那也不至于拿自己的小命开玩笑。 “唉……还不是因为你那个不省心的弟弟?” 眼看装傻也绕不开这个问题,杨太后无奈地叹了口气,皱起眉头轻轻抱怨: “他一直担心收紧战时经济会导致民众不满,又不十分相信房相和长孙相的报告,专门写信让我替他探查真实情况。 “如果我身边跟着守卫,百姓如何会对我说实话? “只能微服私访,方能探查真正的民意。” 李令听得满头黑线,不禁扶额: “啊……果然。凡是破坏规矩的事儿,和那家伙肯定脱不开干系。 “连他自己都当上了皇帝也还是一样……” 作为从小给李明换尿布的老姐,她才不在乎李明“陛下”有没有在背后打喷嚏。 “不过结果是好的,两位宰相所言非虚。 “大明的百姓不但对民生的倒退没有不满,相反还有些责怪陛下过于仁弱的意思,想要更踊跃积极地支援前线呢。” 杨太后的眉头舒缓了下去,嘴角是真诚的笑意。 “君不负民,民亦不负君,在历史上不失为一段佳话。” 对这段“君民鱼水情”的经纬,全程参与的李令在不禁感到有些纳闷: “可是那几个酒客说的也没错。李明为什么不将国家重心更多地向战争倾斜呢? “现在可是在打仗啊,而且对手还是那个……大唐! “早点打赢不好吗?国家重新归于一统,天下人也能少受折磨。” 李令是完全无法将大明和大唐当做两个国家实体、割裂看待的。 她看不得大唐百姓受苦,所以希望大明的战车能快点碾过他们,早死早超生。 某种意义上来说,也是一位速胜论者了。 所以,对于李明这拖泥带水的全国动员,狂热的军国主义分子李令早就不满了。 “这当然是因为李明陛下心系民生,迟迟不愿增加百姓负担咯。” 杨太后立答。 这个标准答案太教科书式了,李令斜了腹黑母亲一眼,表示深深的怀疑怀疑。 “李明那厮做事虽然长长不着调,但是事情的轻重缓急还是拎得清的。他自己不也常说什么‘主要矛盾次要矛盾’么? “现在的主要矛盾,不就是这场争霸战么? “战场打不赢一切等于零,这也是他自己说的,怎么现在反倒纠结起民生了呢?” 第(1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