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1/3)页 钱,我所欲也。政府信誉,亦我所欲也。 不能“我全都要”,这就让李明不太快乐了。 既要让富人出点血,掏出资源支援救灾,又不能引起合法富人的反弹,以免磋商劳动生产积极性。 用膝盖想都知道,这是一门十分有含金量的活。 “换句话说,如何让富人心甘情愿地掏钱呢?” 西方某位哲人曾经曰过:要让富人上天堂,比让骆驼穿过针眼都要困难。 咱东方不一样。 大明的不少富人还是很有大局观,愿意为国家积极做贡献的。 各种募捐、施粥活动就不说了。 刚才那一桌子商人,能为国赊账,钱没见到先把货供给朝廷,其实也算功劳一件。 “不过,这些还不够啊。” 等富人发善心,终究只是几笔个人零散、不成体系的收入。 对于赈灾所要耗费天文数字的经费来说,无异于九牛一毛,杯水车薪。 “好消息是,这次出访让我知道了地主家还有余粮。 “接下来,应该怎么样让地主主动把余粮掏出来,塞给衙门呢?” 把别人兜里的钱掏出来,是一门古往今来、亿万人反复琢磨的宏伟课题。 不简单啊。 “富人未必乐善好施,可是一定乐于花钱。 “而且花的钱都有名头,不仅是为了自己日用,更是为了彰显自己有钱,有的还要互相炫耀斗富。 “铺张浪费,纸醉金迷,奢侈成性。 “奢侈,奢侈品……” 李明想来想去,思绪逐渐明朗。 虽然有点绝对,但富人必定大多是热衷于购买奢侈品的。 换个说法,奢侈品的买家大多是富人,这个论断也同样成立。 接下去的问题,就演变为了—— “如何把富人花在奢侈品上的钱,掏进国库里?” 沿着这条思路,思考就豁然开朗了。 “收税,收奢侈品税!” 衙门要从个人手里收钱,最传统的路径依赖就是通过税收了。 当然,一般来说,税收也不是一剂没有副作用的灵丹妙药。 收税收多了,照样会引发民间的不满。 什么“与民争利”之类的奇谈怪论都来了。 就算在大明不用担心这样的负面舆情,可是民间不说屁话,不代表市场的无形大手不会发生作用。 税率升高,等价于努力搞钱的收入会减少。 挣得越多交税越多,交税越多挣得越少,所以挣得越多挣得越少。 在这种逻辑下,是会挫败老百姓“搞钱”的贪欲的。 而贪欲,换个词就是“积极性”,正是在微观上让人努力劳动、在宏观上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动力。 没有积极性,人就只想躺平不愿工作,这乃是人性的弱点。 也是经济学的基础理论。 “但是,奢侈品税就没有这方面的副作用了!” 这税主打一个定点打击,只逮着少部分卖金银首饰、文玩字画一类的商家薅。 在社会层面根本无感。 而且富人根本察觉不到自己被薅。 只要自己不碰奢侈品,每天只购买正常的消费品,就算豆浆喝一碗倒一碗、睡觉睡两张床、吃饭吃六顿饭。 或者索性把钱锁在柜子里,天天睡在金砖上,数着玩儿。 这税也一样收不到他头上。 不过富人有可能这么消费、这么吝啬吗? 不可能吧。 多出来的余粮,总得搞一些金丝楠木、紫砂玉石、古董珠宝之类的小爱好、小玩意儿,彰显自己的财力、文化和底蕴吧? “而只要富人踏上这条路,他们就算是上套了!” 李明越想越兴奋,背着手在街上越走越快。 奢侈品商也是商人,也不是做慈善的。 朝廷加征在他们头上的税收,他们自然也会转嫁到顾客——也就是富人的头上。 换句话说,奢侈品税等价于由购买奢侈品的富人支付! 再换句话说,这就是一项定位精准,专门收割生活作风奢靡之人的神仙税种啊! 更绝的是,这项税还是隐藏在消费之中,非强制征收的。 这就意味着,奢侈品税既不会引起被征收人群的强烈反弹—— 因为这可是你自愿缴纳的,朝廷可没有逼你穿金戴银嗷! 也不会影响社会的劳动积极性—— 因为它不是直接从收入中扣除的,会给富人一种没有征税的错觉。而且只要别碰奢侈品,收割的镰刀也确实噶不到。 隐蔽在消费之中的税种,极具欺骗性,既精准收割了富人,又不会对社会造成负面影响。 有百利而无一害,简直完美啊! 第(1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