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1/3)页 李明陛下的这封所谓“罪己诏”,除了名字带个“己”,其他和自己基本没有关系。 其中的内容,可不是反省自己“不修德政、以致天罚”之类的封建迷信。 当头第一句话,便是—— “朕不修武德,未能屠灭倭岛,以致倭人作祟,华夏涂炭,此乃朕之过!” 这就把整篇诏书的基调给定下了。 全文都在“反省”大明没有奉行军国主义,花了太多钱在国计民生上,忽视了军队、尤其是海军的建设,没有全力开造大舰。 以至于没能及时组织力量登陆倭岛,屠灭倭国。 这才让倭酋留了一口气,可以趁虚而入、扒毁大堤,酿成如此灾祸。 要是倭人早就绝种了,还会发生这种事? 唉,还是怪朕太软弱了,没有尽早将毒蛇斩草除根啊! 在此,朕特下“罪己诏”,恳请国民给朕一个亡羊补牢的机会,膺惩暴倭,为死难的同胞复仇,为华夏永绝后患。 “呼……陛下还真是,一如既往地喜欢给人惊喜啊。” 房玄龄收起这封名为“罪己诏”、实为“讨贼檄文”的诏书,轻轻抚着自己的心口。 他的这颗老心脏,可经不起这么折腾。 老实说,他是真的担心、乃至于害怕李明陛下会把天灾的责任,揽到自己头上。 李明虽然生于深宫之中、长于妇人之手,但莫名有股带头大哥的气质。 打个不恰当的比方,颇有高祖遗风,汉朝的那位。 但又比亭长高祖讲义气得多。 他是真的会把属下的锅,往自己头上扣的。 “所以,这是你从国务衙门带来的?” 房玄龄定了定神,问自己儿子。 房遗则自然知道父亲是什么意思,回道: “长孙监国已经审阅过了……” 果然,文章已经由长孙无忌把过关了,内容肯定是靠谱的。 房遗则能反应到这一层,政治悟性还是不错的。 但是,这小子是怎么说话的? “遗则,这是陛下写就的文书,长孙无忌和我等臣下应该叫‘拜读’,而不是‘审阅’。” 房玄龄及时纠正了儿子政治不正确的用词。 “你这样口不择言,将来是要吃大亏的。” 人是会变的,今天的李明陛下不讲究上下尊卑,不代表以后也是如此。 好兄弟好伙伴,迟早会蜕变成正常的君臣关系。 在被人抓住把柄、秋后算账以前,当臣子的得自己多长几个心眼。 “我知道了,父亲。”房遗则心悦诚服地点头道。 房玄龄面色恢复如初,淡漠地说着: “当得知陛下没有将马周、张谦等人治罪时,我还担心来着……” 房遗则面无表情地歪了歪脑袋,表达疑惑: “为属下遮风避雨,不正是一位好大哥应该具备的素质吗?” 房玄龄嘴角勾起没有笑意的弧度,摸了摸好大儿的脑袋: “治国不是腌臜破落户的江湖义气。 “国民需要的是稳固的皇位,而不是一个不由分说‘遮沙避风’的义军首领。” 房遗则怀疑他老爹在用谐音梗阴阳怪气,但他没有证据。 “所幸,是我多虑了。”房玄龄披上罗衫,从卧榻上起身。 遇上如今这种困境,普通皇帝会选择献祭官员,二臂皇帝会选择献祭自己。 而李明得单开一列。 他全都要。 既不牺牲自己的手下,当然也更不会牺牲自己。 而是选择将烽火外引,把倭国当靶子立起来,吸引全天下的火力。 一封罪己诏,不但让全国的积愤有了发泄的出口。 同时还堵住了所有妄想借题发挥、借机批评皇权的悠悠之口—— 要是有谁不长眼,敢拿“天灾”来质疑大明的天命。 直接一顶“通倭”的大帽子就扣下来了: 都知道倭人才是罪魁祸首,你发表反动言论是出于什么目的?是谁指示你这么干的?你是不是收了倭人的好处了? 李明陛下,不愧是玩弄舆论战的高手啊。 抢先“罪己”,让别有用心之徒无人可罪,只能一起加入到对倭人口诛笔伐的事业之中。 而倭人当上了靶子,也是罪有应得。 等着承受华夏的怒火吧。 “问题不在于打不打,而在于什么时候打,打多大。” 房玄龄在房间里站定。 房遗则跪坐在地上,抬头看看父亲。 父亲看看还在状况之外的儿子,一语道破: “此事如何推进,在你。” “在我?” 第(1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