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3/3)页 当然,目前的龙骨技术还十分原始,没法分段建造安装,一棵树有多长,龙骨、以及随之决定的船舶就有多长。 不过还好,在大明时期,在人迹罕至的东北森林,高大的树木有的是。 而有了龙骨,又是在海上航行,那么大明工匠就不需要考虑什么内河适航性这类限制了,在船舶建造上便彻底放飞了自我。 以李明眼前这条巨轮为例,她虽然还只是一条半成品,但已经超越了当今地表的其他一切船只,像一座高峰一样雄伟了。 而这么吊的超级战舰,还有很多艘正在同时开建。 虽然天上还在下着大雨,但是丝毫没有浇灭工人们的热情。 大家撑起巨大的雨幕,静候陛下的到来。 “我简单讲两句。” 面对这种场景,李明已经是驾轻就熟了,清清嗓子: “海船,一定要浮在海上……” “万岁!!!”话语未落,底下顿时爆发出排山倒海的欢呼声。 工人们山呼万岁,雄壮的声音甚至盖过了嘈杂的雨声。 这次演讲,又双叒叕不出意外地被热情群众给打断了。 李明撇了撇嘴,把事先准备的厚厚一叠演讲稿又塞回了衣兜里。 就这狂热粉丝的热情劲头,他的“简单两句”估计是没办法讲完了。 也不需要讲完。 大家的工作积极性都爆棚了,还需要动员吗? “好啊,大家有干劲儿就好啊……” 李明有些意犹未尽地下了讲台,和群众们一一亲切握手。 和倭国开战,“人和”是最不需要考虑的。 只要在李明的手下,不论先前的立场为何,最终都能团结一致。 虽然某位姓房的计相可能会发出尖锐爆鸣,虽然资金有点不足。 但是,攻倭只是把原先预备攻打百济的资金,又提高了亿点点而已。 应该没事吧? 而相比人和,“地利”就有些困难了。 和倭国隔着一整座东海,以公元七世纪的航海水平,与天堑无异。 把士兵运上岛已经很困难了,持续不断地为士兵提供补给则更是困难超级加倍。 毕竟华夏人可不是倭人那样的食草民族,“因粮于敌”在那个贫瘠岛国也没有现实基础,部队没有补给是要出事的。 当然,地利因素也不是不能通过科技与狠活克服。 最大的问题,却是天时。 “倒霉催的,这雨什么时候停啊?” 回宫的路上,李明担忧地望天。 从回唐州那天起,这雨就一直断断续续地下着。 不止唐州在下雨。 根据各地汇报,长江和黄河流域都遭遇了史无前例的长降雨天气。 虽然能帮助解暑还挺不错的,但是下雨会造成一个大问题—— 洪水。 这也是李明这段时间动员全国,疯狂造堤坝的原因。 和强大的自然力量相比,农耕时代的人类,能做的抵抗着实有限。 全国各地,大大小小的洪涝灾害不断,汇报灾情的加急快报像雪片一样飞来。 要不是这些造船工匠实在珍贵,加上灾区交通不便、无力消纳更多劳力,李明都恨不得停了这些大建,把工匠派遣到各地抗洪救灾去了。 所幸,李明前期硬推土地公有化,一个大队之中、几个大队之间可以互相扶助帮衬。 所以并没有出现流民遍地、野有饿殍的惨景—— 搁普通朝代,遇上这种级别的天灾,恐怕老百姓早就开始造反了。 然而,大明也已经快被绷到她的极限了。 不论李明和他的人民做出了多大的努力,客观生产力水平摆在那里。 大明毕竟还是农业社会,在天灾面前,只能运用社会工程学,勉力维持社会不崩溃。 这鬼天气再这么持续下去,无疑会越来越吃力…… “等雨停了,雨总会停的,没道理下这么久的时间。 “等雨停了就好,我就把倭国办了。 “只是在此之前,得忍耐……” 李明紧咬牙关,不由得探出头,望向身后那浩瀚的东海。 在海的那一头,倭国在计划着些什么呢? 第(3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