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1/3)页 哗啦啦~ 暴雨倾盆,噼里啪啦打在车顶上,听得人心烦。 李世民有种错觉,总觉得这雨仿佛要滴穿车顶,将他们全部淹没。 他摇了摇脑袋,试图把这荒唐的想法从脑子里驱逐出去,重新望向了窗外。 原本热闹的首都街头,因为大雨的缘故冷清了许多。 但是大街上仍然有不少人打着伞、穿着蓑衣,行色匆匆。 雨下归下,活儿还得照干,要恰饭的嘛。 李世民隔着雨幕看了一会儿街景,感到无趣,便又将目光收了回来,有些好笑、又有些无奈道: “你的臣下,意见还挺多的。” 李明正托着脑袋面朝窗外,目光空虚,心不在焉地嗯了一声: “是这样的。” 李世民呼出一口浊气,回想起了刚才在国务衙门的经历。 「一切都依陛下的意旨为准。」——长孙无忌在听了李明的讲述以后,只回答了这一句话,就把他俩轰了出去。 嗯,这代表了一类大臣的意见,那就是“关我何事”。 但长孙无忌的意见并不代表整个官僚集团的意见。 毕竟事关他们本人的伙食问题,总得征询征询他们的意见。 这意见就五花八门了。 以杨师道为首,意见和杨太后基本一致,主张备齐食品、群臣各取所需的“自助餐”形式。 而崔仁师崔氏为代表的河北大族,也基本站在这一立场上。 顺便提一嘴,杨师道是杨太后的族叔,而崔氏是杨太后爱女李令的儿女亲家。 嗯,他们和杨太后持同样的态度,真是巧合呢…… 而以萧瑀等为首的太祖朝老官吏,他们的反应则剧烈得多。 全盘反对李明陛下的提议,主张“饮食自主”。 君权不能、也没有必要伸到大臣们的餐盘里。 至于陛下此举可以提升大臣们的身体素质、尤其是能够让房玄龄重回工作岗位什么的,更是万万不可…… 「咳咳,不是……臣的意思是,房相年事已高,精力不济,与食肉多寡并无甚必然联系。 「陛下与房相君臣相惜,不失为一件美谈。 「只是新陈代谢乃是自然之理,也请陛下不必太过不舍,就让房相乞骸骨,告老还乡,落叶归根吧。」—— 萧瑀是这么说的。 他一定不是因为不希望房玄龄重回权力中枢的私心,才这么抵制李明搞出的“营养三餐”计划。 而和萧瑀站在同一条战线的老臣集团,也都是与房玄龄有嫌隙的。 他们一定也都是站在大公无私的立场上,才做此决策的吧。 当然,既然有拼命抵触皇权渗透的臣子,那自然有张开双臂欢迎的臣子。 以长孙延、房遗则、尉迟循毓等十四党少壮派为代表。 「明哥陛下,你作为皇帝的权力是无限的! 「你想让臣子吃什么,臣子就必须吃什么,即使是鸩毒火焰也在所不辞! 「下命令吧!你想毒死谁?」 “唉……”李世民感到一阵头疼,忍不住揉揉眼睛。 吃饭问题虽小,但是折射出来的问题可不小—— 这大明政坛内部的派系也忒多了! 他们都是李明在自己人生的不同阶段所吸纳进来的,背景、个性、乃至年龄都迥异。 有的是青春少年,有的是黄土没眉的老人,有的是满腔壮志的理想主义者,有的是城府极深的老狐狸…… 各有各的主见,各有各的道理。 虽然说在一个大帝国内部,万众一心只是偶尔,派系林立才是常态。 但是这也太林立了! 更别提,大唐政坛的那帮老人还没有算进来呢! 刘洎、唐俭、还有韦挺等一众“韦”…… 他们虽然现在还蛰伏着,但是时间一长,迟早也会出来拉帮结派,兴风作浪! 说不定还会和原隶属大明的官僚集团产生尖锐对立,大战三百回合,把朝堂搅和得乌烟瘴气…… “你也不容易啊……”李世民不由自主地感叹一声。 李明把视线从窗外收回来,满脸的疑问: “怎么了?哪里不容易了?” 你是钝感到完全没有意识到问题,还是对这个问题习以为常以至于都不当个问题了……李世民嘴角一抽,扭过头不再搭理他。 因为台风的影响,暴风特别猛烈,密集的雨幕被风吹得上下起伏,如同波浪,龙辇就像在行驶在惊涛骇浪里的小舟。 这般强横的风雨,若是发生在大唐的其他城市,恐怕早已是楼倒屋塌,大水漫灌,形成内涝灾害了。 可是大明的京城就是能在风暴里岿然不动。 第(1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