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3/3)页 “之后,便是各部尚书人选。” 萝卜坑已经挖好了,接下来便是栽萝卜了。 长孙无忌继续向李明介绍着人员任职情况。 这没什么好说的,因为人事权是一切的基础,是李明的逆鳞,是他牢牢抓在手里,绝不允许他人、包括亲爹娘染指的权力。 各级官员人选他早就已经钦定了,长孙无忌只是向陛下确认,他的意旨得到了落实而已。 李世民在一旁听着,全程安静得像个学生,没有再放飞自我地发表意见。 信息量太大,他必须要好好消化一下。 国务衙门的设立和三省六部的重新分割,对他的震撼自不必说。 光这个“选人用人”,就充满了学问—— 每个衙门必定配备一位大唐旧臣为副手。 这地区平衡、权力平衡,玩儿得溜啊…… 汇报完毕,长孙无忌呼出一口气: “经陛下调教,三省便能独立地处理自己职能范围内的事务,而不必跨部门会办,缩短了办事流程,减少了推诿扯皮。 “行政效率提升,便可助臣等统治这辽阔无边的疆域。 “陛下,英明!” 说着,他郑重地向李明一拜。 这是他发自内心的赞扬,不是拍马屁、讽刺,或者进谏的起手式。 各部门掌握办事的全流程,上面再架设一个牵头机构,之上是发号施令的皇帝,这是专为效率而生的权力结构。 和大明这个国家的气质最为搭配——效率优先,锐意进取。 李明陛下虽然偶尔会……突发奇想,但是在大政方针上,他何时出过差错? 是一位值得百官信赖的明君啊。 今次的政治改革,必将载入史册…… “英明么……” 李明并没有感到得意。 这种权力分配方式,效率固然是提高了。 但也存在着另一个隐患——各部权力分立,容易板结一块,形成针插不进水泼不进的独立王国。 人话说就是,缺乏制衡,容易形成利益集团。 在李明的励精图治下,通过定期轮岗、人员流动等方式,姑且还能延缓利益集团的形成,让这套行政机器保持高效。 可时间一长,机器仍然难免锈蚀…… 也罢! “后人的事,就相信后人的智慧吧。 “今人得先解决眼面前的问题,以效率为先,先把这大到离谱的国土给治理好。” 李明嘀咕着,心里不禁想到。 若是房相还在,他大约不会说什么“陛下英明”,而是面无表情地列出证明此举愚蠢的一二三项理由吧…… “对了,说起房相。” 李明想起了来这儿的正事,话锋一转: “长孙相,你希望你的同僚房玄龄回来吗?” 伏惟陛下意旨是尊,但臣窃以为,房相年老体衰、思维迟滞,于公于私,都应放他告老还乡为好……一旁的李世民自娱自乐地在心里替长孙无忌回答着,一边慢悠悠地喝着茶。 开玩笑,好不容易妨碍他专权的绊脚石走了,难道还请回来不成? “希望。”长孙无忌面无表情,简短地回了这两个字。 “噗!”李世民差点把茶汤吐出一地,以一种看陌生人的表情,诧异地打量着长孙无忌。 这位大舅哥,今天让他感到陌生! 原本处事圆滑的,今天变得刚直无比。 原本权利欲旺盛的,今天却要另请高明。 来大明的这段时间,长孙无忌到底是怎么了?! “工作任务太重,事情太繁复了……” 长孙无忌声音虚弱,神色疲劳,脸上写满了生无可恋。 “两位首相的职责,压在我一人身上,着实有些勉强。 “我上书请求陛下擢升新的首相,或者将部分首相职责分出去,可陛下又不肯……” “毕竟首相乃是群臣之首,兹事体大。除了房相和长孙相,其他人我谁也不敢信任啊。”看着快要过劳死的长孙无忌,李明的脸上露出了狡黠的笑意。 “如果我说,只要重新规划群臣的饮食,就能让房相回来呢?” 长孙无忌顿时精神一振,死气沉沉的脸上出现了明显的波动。 先是惊喜,再是疑问,最后是笃定。 “请陛下细说。” 第(3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