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1/3)页 “竟能将朕当成坛子里的王八……呵呵,有点意思,那小子真的有点意思!” 李世民坐在颠簸的马车里,望着车窗外高低起伏的山峦,一边呵呵笑着,一边恶狠狠地从牙齿缝里挤出几个字。 这让周围的侍从不敢靠近,不知太上皇陛下是在高兴还是在生气。 在太上皇的指挥下,唐军这一路东奔西跑,跑得连自己都摸不着头脑。 在他们军粮见底、以为就此寄己的时候。 突然陛下发起绝地反击,率领他们一波捅穿了明军阵营。 就在他们以为柳暗花明,摩拳擦掌地打算教育教育河北佬、就此翻盘的时候。 陛下却只准许他们在朔州补给几天,便又立刻轻装启程,却不是向东进攻河北,而是向南回撤晋州。 这一来一回是图啥,越野拉练吗? 不但是底层的小兵。 连唐军指挥官也对陛下的指令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。 是,天策上将还是天策上将,宝刀未老,仍然能带领弟兄们打赢几场关键战役。 但是,在得了风疾以后,天策上将又不再是之前的那个他了。 在小事上骚操作不断,亲手把大家刚建立起来的信任又给归零了。 “停下,就地休整,生火造饭!” 经过一天一夜的强行军后,唐军短暂地停下了。 趁这个机会,李世绩、阿史那社尔和郭孝恪三位主将一起碰头,开个短会。 “太上皇陛下突然放弃追击残敌,掉头南下。你们怎么看?” 大总管李世绩开门见山,征求意见。 李靖部队已经被击溃了,正是乘胜追击、扩大战果的最佳时机。 战损比就是在这样的追击中刷出来的。 结果陛下轻轻一张口命令全军南下,到手的鸭子就这么飞了。 这是陛下出的昏招吗? 阿史那社尔当即表态道: “凡是天可汗的战略,我等都应坚决执行,凡是天可汗的决策,我等都当始终不渝地遵循!” 天无二日,在大唐忠臣阿史那的心中,只有李世民一位可汗。 郭孝恪则表达了不同的意见: “我也不是说太上皇陛下老糊涂了,但是就在昨天夜里,陛下突然大喊着什么‘林中的树在说话,明军伏兵来了’,便强令士兵向汾河中央行军,差点酿成大祸。 “结果一觉醒来,太上皇又什么都不记得了。 “我不只是他老糊涂,我只是向二位分享一下最近的经历。” 作为大好年纪被踢到西北当个“安西都护”、去年才总算咸鱼翻身瓦岗寨老哥,他在心里对唐廷难免有些意见。 “简直大逆不道,颠倒黑白!”大忠臣阿史那社尔听见有人污蔑天可汗,不禁勃然大怒。 “要不是可汗的战略得当,你和你的部队早就不知饿死在哪个深山老林里了!” 被同僚当面点草,郭孝恪的脾气也上来了,立马驳斥道: “那昨晚你怎么不跳进汾河啊?别说你没听见嗷!” “你……不忠不孝之徒!” 两人吵成一团。 李世绩感到脑壳疼。 手下有这样的分歧也是情有可原,因为李世民这段时间的状态就在“神”和“神经”之间摇摆。 虽然在战略上打了个漂亮仗,但是出错的地方更多,只是为尊者讳,没有一件件详细记录罢了。 天知道陛下这次南撤的命令是“神仙操作”还是“神经操作”。 如果陛下是一直犯糊涂,那还则罢了,还可以作为一个反向指标。 最怕的就是这种不知对错的指令,和开盲盒似的。 而在如今大唐风雨飘摇之际,这盲盒要是开错了,大家都将陷入万劫不复的境界。 “总之,我先去探探陛下的意思。” 李世绩打断了两人的争吵。 “如果陛下言之有理,那自当遵令。 “如果陛下智者千虑有一失……那某也当直言进谏,毕竟事关我军和大唐的前途命运。” 这做法很稳妥,没有理由反对。 “那就请大总管替我等问出个准数了。” 阿史那社尔和郭孝恪一边互掐,一边回头对李世绩道。 “……”李世绩不想继续搭理这两个夯货,起身向陛下的龙辇走去。 龙辇之前,李世民在侍从的搀扶下歪歪扭扭地站着,正在活动筋骨。 “得好好劝谏劝谏。”李世绩在心里自言自语。 脱逃的李靖部队,让他如鲠在喉。 根据一般经验,在攻坚战阶段,那支八万人的主力部队应该并没有遭受多么巨大的损失。 损失的大头一般都是在“追亡逐北”的阶段造成的。 结果我才刚要发力,彪炳史册的重大军功就在眼前,结果却被陛下扯住缰绳拉了回去。 换谁谁遭得住啊? 没错,朝廷那边确实传来了坏消息,李明在中原和南方有动作。 可是那些地方本就空虚,被明军占格子捡了漏,不代表李明凭空刷出了两队火星兵。 第(1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