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3/3)页 “募捐的这些钱如杯水车薪,还不够前线几天的消耗。” 李承乾眼神一厉: “他们不愿共赴国难,不愿捐钱,那就向他们强行征收!” 别管什么统治基础动不动摇,只要能打赢这场仗,他也可以谈,他也可以坚定反封建。 李治只是摇头: “关中大批农民、佃农逃难,只怕地主家也没有余粮了。” 啧,榨不出油水了嘛……李承乾擦擦牙花。 “那就向南方摊派。他们的百姓,他们的士族,怎么能置身事外呢!” 李治赶紧阻止陛下大胆的想法: “李靖在南方有着深厚的根基,陛下,别官逼民反呀!” 皇太弟可是深刻领教过南方蛮子的“非暴力不合作”的,所以对待当地问题相当谨慎。 经汉末三国、魏晋南北朝几百年,淮水的南岸和北方分离太久了,捏合在一起才十几年。 人家还留着大唐的招牌、正常给长安纳税,已经给你面子了,别蹬鼻子上脸。 如果南方士族真宣布光荣中立,对北方两虎争霸持观望态度,甚至直接跳船、宣布造反,长安的朝廷又能如之奈何? “……这也不行那也不行,你来就是和朕说这些的?” 李承乾被残酷的现实连扇耳光,整个人又消沉了下去。 李治低下了头: “非也,是太上皇陛下来信,催促军粮补给。” 消沉的李承乾也是冷静的李承乾,他注意到了对方的潜台词。 “父皇只要军粮,不要增援?” 李治顿了顿,答: “未曾提及。” 李承乾嘴角一抖: “那看来是朕多虑了……速速按需拨付吧。” 全程欣赏老哥破防失态的某位腹黑小李,决定再给我见犹怜的老哥补一刀: “这又回到刚才的问题了。关中缺粮,南方不愿为国分忧。” 李承乾快把嘴唇咬破了: “有多少送多少!关中乃天府之国,中原更是自古富庶之地,难道连一粒米也腾不出来了?” 这是不可能的,这场缺粮就透着诡异。 说个地狱点的,这个年纪的大唐人都是见多识广了,谁还没有经历过饥荒时代? 根据经验,在官府粮食耗尽以前,民间早就大片大片地开始饿死人了。 然而这次是个例外,并没有传来哪个地方“岁大饥人相食”,关中还算平稳地度过了贞观的最后一个冬天。 问题来了,民间并没有“那么”缺粮,那粮食去哪里了,怎么官府一点也搜刮不上来? “粮食都被大明的奸商买去了。” 李治沮丧地回答 “他们自己国内不使铜钱,所以有充足的良钱,高价采购粮食布匹等基础物资。百姓短视逐利,在金钱的诱惑下,配合外敌掏空国家。” 大明奸商……这个答案让李承乾绝望了。 唐、明争霸是场全方位的战争,经济战当然也是play的一环。 只不过面对李明左凯恩斯、右哈耶克的攻势,整个大唐——包括李世民本人——只有被动招架的份。 长安朝廷当然宣布中断对大明的一切商贸活动。 但是宣布归宣布,粮食是老百姓种出来的,朝廷管得住他们把粮食卖给谁吗? 朝廷连眼皮子底下的花花草草被盗挖走了,都管不住啊! 大明破局的办法很古老也很简单,就是走私。 海量的粮食通过形同虚设的关卡,运出了关中,直接导致大唐后方空虚,前线吃紧。 军队开销虽大,但和哈耶克无形的大手比起来,那还是相形见绌的。 “也就是说,你来是告诉朕,父皇正在前线为了国家存亡而战,而我们在后面既不能出人也不能出粮,除了在感业寺日夜祈祷,别无他法?” 李承乾咬牙切齿,眼睛有血丝。 为什么是感业寺……李治压下心中无关紧要的疑问,压低声音道: “臣还有一计,可以在短期内筹措到一笔军费。” 就知道你小子爱卖关子……李承乾神情稍松。 “贤弟有何妙招?不要藏私,快快告知罢!” 李治深深看了一眼皇兄,却吞吞吐吐了起来。 “只是,此计策充满争议,在朝堂上贸然提出,必然掀起轩然大波,需要皇兄首肯。” 李承乾愈发猴急了: “只要能解决前线缺粮的燃眉之急,其他都好说!” 李治顿了顿,这才一字一句地说出了那四个字。 “卖官鬻爵。” (本章完) 第(3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