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就这样,从托儿到路人、从寒族到士族、从皇亲国戚到一般大臣,朝廷逐渐形成了统一的意见—— 抑制兼并。 诚然,这些大臣不乏本身就出身高第,族人、甚至自己在那里搞兼并的也不少。 但是在唐朝初年,社会风气还是积极向上的。 开国皇帝还在,仍然镇得住场子。而百官也还怀揣着理想,并不是只顾小家、全然不顾大家的自私自利之徒。 他们还是愿意刀口向内,做出改变的。 更何况,北方还有一个强大的邻居——大明,在那儿瞪着。 不但这个气势汹汹的强邻给他们施加了巨大的外部压力,逼迫他们变革。 同时也在客观上给他们打了个样。 要想强国,照着做就行了。 否则,就等着国破家亡吧! 土地兼并,任何时候都要抑制,不抑制不行。 你们想想,你带着士兵出了城,正在和从东北南下的蛮子死磕。 突然!后方的老百姓造反了,甚至把你老巢都给掏了,把你吊到老歪脖子树上,让东北老铁顺利入关吞并天下。 这样的剧本,可一点也不好笑啊! 所以,大家还是愿意让渡自己的一些利益,以保护国家的稳定存续的。 不似某些王朝,即使天下已经摇摇欲坠了,下面的人还在疯狂捞钱,直至被新统治者一网打尽。 你说对吧,带明。 ………… 很快,平抑土地兼并的政策很快在朝堂上公布了。 内容包括重新统计全国人口和耕地、将佃户的人头税转嫁到地主头上、对每户超过均田制配额的土地征收地税、赎买土地分给农民、开垦荒地等。 算是以经济手段、间接提高地主兼并土地成本的折中方案。 和北边邻居那连根拔起的做法相比,那可太不极端了。 这也是老李一家三口能做到的极限。 毕竟唐朝仍然是古典王朝,很多士族本身就是大唐建立的原始股东。 他们是看在李二的面子上忍痛让利,如果切得太狠,引起他们的反弹作起妖来,那大家伙都没得好过。 “如此这般,此事就这么定了。” 李承乾长舒一口气,脸色也终于红润了一些。 “劳烦卿等照此办理。刘侍郎。” 刘洎起身: “臣在。” 李承乾吩咐道: “杨师道叛逃后,中书令空缺。由你暂代其职,主持此事。左仆射阿史那社尔为你的辅助。 “此此减地征税的大计,事关社稷延续。朕,可以放心交给你吗?” 统领尚书省和中书省,那岂不是在三人之下,万人之上……刘洎的心脏扑扑直跳。 虽然减低征税动了一大批人的蛋糕,毫无疑问会得罪很多人。 但是,为了这一生中最光宗耀祖的时刻…… 得罪人就得罪人了! 他深吸一口气,平复着激动又忐忑的心情,拱手再拜: “臣,领旨。” ………… 大唐传来噩耗。 “什么?他们也玩土地改革了?” 三圣临朝的那次大朝会后不久,李明差不多第一时间就拿到了消息。 这事儿太大了,来俊臣差不多把库存的飞行信使全放了出去,搞了一次饱和式情报传递,务求平州那边儿尽早收到消息。 几天以后,李明的桌案上就收到了雪片般的密报,以及一坨坨鸟屎。 “转嫁人头税,收土地税,赎买……啧,还挺有模有样的。” 李明仔仔细细地把条款从头到尾读了一遍,对承乾老哥给出的方案给予肯定。 从李世民的氏族志,到李明的均田地,再到李承乾。 看来,打压士族是老李家一脉相承的战略了。 虽然李承乾的革命不够彻底,但是其对策也不乏有效,而且还不失平稳。 就温和改良派来说,大唐能做到这一步已经很不错了。 毕竟不是谁都能像李明这样,把一切推倒重来,玩掘地三尺的大革命的。 “甚至还动用了“税收”这种典型的宏观调控手段,用凯恩斯的大手把土地塞到农民手里…… “大唐的官员们,学习能力还是很强的嘛。”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