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3/3)页 李世民不置可否,只说了三个字: “为什么?” 李治缓缓抬起头,眼神充满了镇定。 毕竟是当过摄政的人,他其实一直心如止水,在这次大唐最高规格的公开答辩中,一点也不怯场。 “因为林邑国土南北长、东西窄。东边是大海,如果从西向东进攻,可以轻易地切断该国的南北联系,进而威胁林邑全境。 “真腊就是林邑的西方邻国,只要他们出兵,一切都会好起来的。” 镇压南蛮,战斗本身不是问题,当地的瘴气和超长的补给线那才是问题。 但有当地皇协军替大唐良家子卖命,以上就都不是问题。 李世民半耷拉着眼睛微微点头,姑且认可了这个方案,继续考校道: “真腊凭什么帮你?” “该国国王在隋朝时便遣使进京朝贡,忠心可鉴。”李治先说出了表面理由,接着补充道: “况且林邑垂涎交州,真腊又何尝不垂涎林邑?” 真腊便是今日的柬埔寨,在林邑的正西方。 那地方的环境甚至比林邑还要恶劣,除了茂密的森林就是蛇虫鼠蚁。 让他们打林邑,可太有动机了。 李世民的表情舒缓了下去,显然对这位嫡子的回答颇为认同。 但他还没有完全满意,进一步问到了这个计策的可行性: “然而真腊地贫人寡,你让他们如何去碰被大明武装起来的占族人?” 李治的嘴角稍稍勾起: “李明做得了初一,我们也能做十五。他能援助林邑,我大唐自然也能援助真腊。” 李世民闭上眼睛,微微点头。 “只是真腊与我朝不通海路,只能通过洱海向其输送援助。”李治甚至回答起了附加题。 “所幸林邑的主力都在交州一线,其国都的防御必定薄弱。 “我们只需支援真腊少量武器,让其奇袭林邑浦即可。 “占族蛮夷没有根性,只要国都一破、甚至如果能擒住他们的国王,前方的部队定作鸟兽散,交州之围可解。” 李世民缓缓睁开眼睛,左边的嘴角露出真诚的笑容。 “可以。你也不是完全没有长进。” 话虽然不见得好听,但是对中风以后一向直性子的李大将军来说,能得到他的一句非负面评价已经相当难能可贵了。 呼……李治呼出一口气。 被父皇这么盯着,老实说他还是有些紧张的。 尽管已经退休了,可是太上皇给他的压力远比皇帝还要大得多。 他旋即意识到自己的小小失态,立刻谦逊地低下了头说道: “儿臣只是拾人牙慧而已。” “拾你十四弟的牙慧是吧。”李世民一语道破。 挑动土人斗土人,这差不多就是当初李明挑动百济斗新罗的翻版。 “非也,是儿臣学习父皇联合新突厥和慕容鲜卑、打退吐蕃的先进经验。” 李治理直气壮地拍着父皇的马屁。 诚然,招募蛮族皇协军打头阵,也算是大唐一朝的传统艺能了,很难说谁抄袭谁。 况且大唐的南方各势力错综复杂,乱成一锅粥,没有任何一方能对其他民族形成绝对优势。 这就给李治拉一派打一派的战略提供了基础,倒也能维持一个动态平衡。 诸亲王全程围观了这场巅峰答辩,不觉自惭形秽。 年纪还不大的老九,竟然已经上升到了指点江山的层次,胜过他们太多…… “有太医看着,皇帝应该没什么问题。吾乏了,先回甘露殿休息了。” 李世民打了个哈欠,迫不及待地想回后宫埋头苦干去了。 “父皇万安。”李治和其他亲王们齐声送别。 “嗯。”李世民微微抬起右手——经过几个月的复健,右半边身体已经可以简单地动一动了——在宦官的搀扶下,准备离开。 临走前,他突然问李治: “雉奴,这个联合真腊的主意,你怎么不早点告诉你的皇兄,而在他病倒以后才告诉吾?” 李治眨眨眼睛,说话没有停顿: “儿臣愚钝,刚刚才领悟到,惭愧至极。” 李世民眉头微挑,目光在恭恭敬敬的储君身上停留了一会,什么也没说,转身离去。 (本章完) 第(3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