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3/3)页 李承乾唏嘘不已,心里复杂极了。 “陛下?”宦官看皇帝靠着墙发呆,立刻紧张地过来搀扶。 李承乾不耐烦地一摆手: “朕无事,你去叫马周过来。” “是!”宦官麻溜地就走了。 不管怎么说,李明的压力更大,先沿用李世民的办法,和民部尚书敲定今年夏季的税收政策。 至于复仇的事情,还能再拖一拖。 “不是今天,媚娘,不是今天……” 李承乾喃喃道地重复道。 ………… “什么?今年的税用铜钱交?” 当大唐各地的农民收到这个消息时,人都懵了。 往年都是征收实物的,今年却改收钱,这不仅是习惯的改变。 最大的问题是,许多农民手里拿不出足够的铜钱支付税金。 甚至偏远一些地区的人一辈子都没摸过钱。 因为小农经济不需要交易,吃穿用度都是自己从田里种出来、用双手织出来的,偶尔有需要的商品,也可以用粮食布帛以物易物。 这下突然要收钱,他们就蒙圈了。 上哪儿去找这么多铜钱啊? 除了把手里的粮食出产卖了,别无他法。 农民们心情无比低落。 常言道“谷贱伤农”,不过在粮价便宜的贞观年间,并不是如此。 因为农民平时不用钱,又不交货币税,不需要把粮食拿出去卖,所以市价是高是低和他们一毛钱关系都没有。 结果一换上永庆皇帝,逼迫老实巴交的农民将粮食拿到市面售卖,恐怕就要体会一把“谷贱伤农”的真正含义了…… “咦?粮价原来这么高的吗?” 然而,当农民垂头丧气地挑着粮食进城时。 迎接他们的,是两眼放光的城里人。 在他们反应过来以前,被高物价逼疯的市民就将他们的货物抢购一空,留下他们和一堆多到一辈子都没有见过的钱在风中凌乱。 嘶……陛下的新政,好像还是挺不错的嘛…… 同样的情况,也发生在往来货商身上。 关税是每个商人都要交的,逃不掉。 因为商人们必须将商品运到统一的集市售卖,而没有清关凭证,他们连进入市场的资格都没有。 里坊制还是有其独特作用的。 而对运营资金永远紧张的商人来说,能以实物抵税,那简直是大大的德政啊。 农民得到了钱,商人减少了成本,市民得到了低价商品,官府控制了通货膨胀。 在李世民的有形大手下,资源配置更优化了。 多赢! ………… “那是李承乾?那是李承乾能想出的主意?” 平州行在,李明对战报皱起了眉头。 击败新突厥,俘虏契苾何力,又给大唐扔了个通胀炸弹。 李明觉得自己优势很大,等对面再乱上一乱,就可以a过去了。 没想到,大唐调整了一下税收政策,居然四两拨千斤,把李明的货币攻势给化解了。 对面难道无师自通了凯恩斯的宏观调控吗…… “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……确实精妙。”房玄龄欣赏地拈着山羊胡。 长孙无忌困惑地摸着下巴: “承乾虽然不差,但不似是有此天才之人啊……” “我总觉得……”李明弹了弹桌子,看向左膀右臂。 “我被我阿爷扇了一耳光。” “陛下的意思是,这出自陛……大唐太上皇的手笔?”房玄龄沉吟道。 长孙无忌也有些捉摸不定,沉默不语。 不是说李世民中风半瘫了吗? 可是除了他,这世上还有谁,能在文治上和李明陛下掰掰腕子? 这时,尉迟循毓黑着脸来报: “明哥,平壤发来急报,平壤遇袭!” 什么?平壤?! 长孙无忌一愣,房玄龄则更是惊讶,捧着热茶杯呆在原地。 老房坐镇过高句丽故土,主持过颠覆、接管高句丽的工作,当然知道平壤的重要性。 那是原高句丽的首都,从东部进入东北腹地的门户! 平壤有事,就是东北有事。 就是辽东有事,大明有事! “后院失火了啊……我能说,不愧是我阿爷吗。”李明不觉苦笑。 (本章完) 第(3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