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3/3)页 就在大家都以为新皇帝要发飙的时候,陛下的胸膛起伏渐渐平静了下来。 他淡淡地说: “朕是朕,先皇是先皇。 “与其争论孰强孰弱,不如把这精力节省下来,用在怎么度过眼前的危机上。” 该说不说,李承乾这个皇帝的脾气和态度,大概是几个候选人里最好的。 再加上太上皇余威尚在。 所以大臣们还是愿意留在长安帮他的,而没有润到平州去。 民部尚书唐俭率先开炮: “伪明国剽窃我们的手段,在市面上大量投入假币,我们应当加大侦缉力度,排除假币!” 作为掌管民生财政的官员,他对这波经济战可谓深恶痛绝。 中书侍郎于志宁提出不同的意见: “唐尚书的意见没有可行性。伪国输入的钱币都是纯铜铸造,不但材质真实,分量充足,工艺也与太常寺铸币局无异。 “那些就是实打实的真钱!如何侦缉,如何排除?” 这就是最让他们头疼的问题所在。 和寒带独有的树种不同,两块铜放在这儿,你告诉我哪一块是大唐的,哪一块是大明的? 没想到,看似轻飘飘的纸币,反而比沉甸甸的铜钱更难伪造! “我们虽然不能分辨钱币真伪,但钱没有自己长脚,总是得需要人力运输的吧!” 唐俭还不死心,继续出着主意。 “我们应该加强城防,严惩那些将伪明的铜钱运入国境的细作!” 密探头子张亮摇头: “很难,因为那边并没有动用细作。 “往国内倒腾铜钱的,都是些普通的商人百姓,有来自对面的,但大部分都是来自我们这边的愚民。” 从国家的角度,这是输入通胀;可从个人的角度,这是大明在大撒币啊。 有钱不赚才是愚民。 可以说,是市场的大手,在把过剩的货币输入大唐境内。 李明用这双无形大手,狠狠地在长安诸君的脸上扇耳光。 “抓不到人,又抓不到钱,难道就没办法了?” 唐俭的质问声回荡在两仪殿上,并没有得到任何回应。 对方用的是阳谋,用变态的生产力,硬生生堆出来的一波攻势。 在这波大势之下,他们能做的其实十分有限。 “对面可是李明啊……” 作为和李明多次斗法的刘洎,这熟悉的味道又回来了。 虽然李明在大唐官方层面仍然是一个“死人”。 但是在朝廷的核心圈层里,“李明是大明话事人”这个事实已经成为了大家心照不宣的常识。 经刘洎提醒,大家现在慢慢回过味来。 和那位首创纸币、巧解钱荒的李明对打经济战,这不是以己之短、攻人之长吗?! “难道就放任物价继续飞涨,我方不战自败?”唐俭抓破了头皮。 另一位中书侍郎杜正伦进言: “市场上铜钱泛滥,我们就不能把多余的钱收回来吗?” 于志宁当场反对: “怎么收?收谁的?从商人百姓的手中硬抢吗?这和把江山民心拱手送人有何区别?” 如果全天下只有一个大唐,那官府尚可以动用强硬的手段,民间也不敢多说什么。 但现在在东北方,还立着一个灯塔似的大明。 大唐就不能随便乱折腾了,得考虑自己的吃相。 “这也不行那也不行,那干脆大家都不要用铜钱,改回米粮布帛交易算了。”杜正伦赌气地说。 “能有多少米粮够用呢?别再整出个粮荒出来。”唐俭吐槽道。 杜正伦说的也只是气话,他自己也没有当真。 由奢入俭难,在体验过货币经济的便捷以后,老百姓是不可能再倒退回以物易物的时代的。 你让我不开心,我就去投大明,就这么简单。 群臣一筹莫展。 “咳哼。”一直默不作声的中书令阿史那社尔插话道: “要不,还是开战吧。” (本章完) 第(3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