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“我立刻组织文吏进驻,在当地建立基层统治机构!” “慢一点慢一点,前方的事情留给军人,步子太大容易扯着蛋。” 李明给小伙伴从速败转速胜的态度踩了一脚刹车。 “那我先从河北的难民入手,挑选、培训适合派往当地的基层官员,然后等明哥你这边的通知,就立刻开拔!” 长孙延斗志满满地退下了。 李明看着小伙伴雀跃的背影,表情慢慢沉了下来,目光回到了战报本身。 是的,打赢战争以后,携战争威望,能解决很多地方治理上的顽疾。 但问题的关键,在于解决关键的问题,也就是—— 如何打赢战争。 就像之前所说的,打仗是最唯物的人类行为。 李明虽然做足了准备,抢占了一切天时地利人和。 但是,与李泰一方在军力上的客观差距,在短期之内不是这么容易被抹平的。 李泰控制下的魏州都督府和来自其他都督府的军队,加吧加吧拢共就有几万人。 虽然不是全员披甲,在装备和训练上都不如李世绩所率领的八万精兵。 但是他们毕竟是初唐的军队,兵员素质也很不错,足够吊打普通朝代的精锐了。 当然,李泰直接控制的这点人,还只是小卡拉米。 薛延陀才是大boss,他们的军力更为庞大。 控弦之士足有三十万之众。 虽然都是兵民合一的部队,训练和素质普遍不如职业军人。 但是游牧民天生善骑,都是现成的骑兵,在华北平原上的作战能力同样不容小觑…… “殿下。” 门外来了一位稀客。 营州都督,张俭。 这位李渊的从外孙,是皇帝陛下的心腹,不是李明的。 好在这位外戚在目睹了玄武门之变以后,变得很有眼力见儿,轻易不掺和老李家的家事。 所以对李明渗透都督府的行为,一直睁只眼闭只眼。在军队向河北开拔以后,他更是主动交权,留守大本营。 有感于他的懂事,李明封他做了放屁带点响的参谋长。 现在的辽东可以说是将领尽出,不是在河北、朔北,就是在东北。 所以,张俭也就成了大本营里最懂军事的那个了,忠实地为李明当起了军事顾问。 “三千人对三十几万,做了一桌菜来了两桌人,前线压力有点大啊。” 李明苦笑着对他说。 虽然在前线的赤巾军“增员”了近一倍,但是这新增加的三千投诚者,并不能立刻成为即战力。 首先要经过筛选,判断其是否是地方的探子;其次要经过训练,不可能让他们拿起枪就去填线送命。为了提高他们对命令和阵型的理解,还得加强文化教育,进行扫盲。 在他们的技战术水平初步达到赤巾军的水准以后,还只能从防御、巡逻等较简单的军事任务开始,一步一步打散混编入现有部队。 这一套流程下来,少说也得要个把月。 所以,现在在河北前线同时和李泰、薛延陀血拼的,还真就只有最初的那三千人。 “何止是两桌,差不多是一桌菜来了一百桌人了。” 面对悬殊的兵力差距,张俭可是一点也笑不出来: “三千人对三十几万,我们的士兵真做到了以一当百也不够啊! “此次贸然出兵,招惹了薛延陀的敌意,是否有些草率了?” 张俭也算摸到了李明的脾气,只要别在原则问题上搞鬼,在其他问题上唱反调并不会惹他不悦。 在虚心纳谏这点上,几乎和他的父皇一模一样。 所以,张俭的发言也逐渐大胆了起来。 “草率么……要说这计划是否有些冒险,那我承认确实有点赌的成分。敌强我弱,不可能做到万无一失。” 李明大大方方地承认了,接着话锋一转: “不过我也有决胜的法宝,并不至于连上牌桌都没有资格。” 话都说到这份上了,张俭也不再纠结“该不该出兵”,将思路集中在“如何达成战略目标”这个当下最紧要的问题上。 “要想赢,就不能让敌方大部队继续南下中原,要把他们尽量向北吸引。” 李明指着地图: “张都督,要如何才能达到这个目标?” 张俭正襟危坐,开始积极建言献策: “臣以为,薛仁贵长期在营州都督府任职,擅长山地和林间作战,他可率辽东籍士兵,在太行山东麓一带游击作战,干扰敌后勤。 “苏定方参与过讨伐东突厥,有指挥骑兵的经验,他应率马术娴熟的外地籍士兵,在正面战场与敌人周旋。 “此外……” 两人畅谈至深夜。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