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1/3)页 “什么?阿史那社尔临阵脱逃?” 洛阳,魏王府书房里,传来李泰惊诧的喊叫声。 任前线打生打死,他自岿然不动。 不仅是他。 八位起兵上京痛陈利害的藩王,在洛阳碰了个头以后,也都各回各家,将军队指挥全权委托给将领,自己坐镇大后方了。 他们旗下的八支军队,名义上统归魏王麾下第一猛将,阿史那社尔率领——至于为什么魏王这么钟情突厥人,别问,问就是没有根基的胡人容易控制—— 当然,实际上这些部队还是各自为战的,非常默契地互不隶属、互不通报、互不支援、互不配合。 结果又是“军合力不齐、踌躇而雁行”。 以绝对优势兵力,打一个快成为“物质文化遗产”的函谷关,都花了大半个月才将将打下来。 给魏王殿下生动地演了一出什么叫“十三路诸侯讨董先森”。 然后,在李泰在家洋洋洒洒地写了一篇“宜将剩勇追穷寇”的雄文,准备发往前线激励众将士时。 突遭晴天霹雳。 联军主帅、他手下的头号大将,阿史那社尔,脱离军队、提桶跑路了。 “他怎么能如此不负责任!临阵脱逃,当斩啊!” 李泰气得浑身发抖,觉得自己一片好心都成了驴肝肺。 前线将士只是在抛头颅洒热血,而他可是为将士们特意写了一篇文章呢! “回殿下,阿史那将军并不是临阵脱逃,他是在胜利攻克函谷关以后,向麾下诸位将士辞别的。” 给李泰带来这噩耗的传信将军,是阿史那社尔的突厥老乡,执失思力。 见李泰怒喷社尔为逃兵,他忍不住为老拍档辩解。 执失思力当初和颉利可汗一起归降唐朝,原本是东突厥执失部落的酋长,天才商人执失步真的老领导,家世在突厥人中很是煊赫。 但是他的出身比阿史那社尔还是差了一些。 阿史那,这个姓就不一般,一听就是(突厥部落的)人中龙凤,将来要做大可汗的。 “你一个胡将,怎么也如盗跖口中的儒生一般,只会摇唇鼓舌了?” 李泰瞪了执失思力一眼: “在克复长安、严惩李逆治以前,全天下都是战场。他擅离军队,不是临阵脱逃是什么?” 执失思力虽然汉语还行,但要考他《庄子》就有点超纲了,听得半懂不懂,自然而然地忽略了王爷的责备,沉默以对。 没必要和大领导在这小字眼上过多纠缠,没必要……他在心里反复暗示自己。 “他居然还有脸向手下辞别……那个胆怯的逃兵以为自己是谁,英雄吗?枉我那么信任他……”李泰感到很受伤,气得浑身的肉肉都在颤抖。 执失思力又忍不住了。 你可以骂一个突厥人菜,也可以骂他野蛮。 但绝不要骂他胆小。 “阿史那将军不是懦夫,相反,他才是真正的勇士!” 执失思力瓮声瓮气地为老搭档辩解: “他此次辞别军旅,是为了北上去救陛下!” “什么?北上救父皇,只有他一人?” 李泰下意识地质疑了一声。 在他的思维里,“皇帝”只是高举反旗的大义而已。 难道在爬到高位的精英之中,还真的出了一个愿意舍身救皇帝的蠢材? 你一个突厥人,还演上了豫让与智伯的“士为知己者死”是吧? “是的,阿史那将军只身北上。”执失思力继续说道: “临行前他还说,同为大唐子民、陛下骨肉,为何要互相攻伐?难道不应该齐心协力,北伐薛延陀,迎回陛下与太子殿下吗?” 借阿史那社尔之口,执失思力终于说出了憋了大半个月的心里话,顿时感觉神清气爽。 依附大唐的突厥人,政治光谱接近纺锤形—— 要么是极端反骨,比如阿史那结社率之流;要么是极端精唐,比如阿史那社尔、执失思力。 更不用提在朔北陪着李世民在山里打转的契苾何力。 两边都很极端,像执失步真这样的中间派日子人是少数。 而执失思力也和阿史那社尔一样,也知道几个皇子在借着“迎回皇帝”这杆大旗,实质上在玩争权夺利的老把戏。 太阳底下无新事,除了会扯大旗以外,李唐皇族的行为,与突厥可汗死后、诸子相争的行为,并没有什么本质区别。 这就让两位受了一点周礼熏陶、但还没有学到“司马懿指洛水为誓”的精唐大将军有点难受了。 只是阿史那社尔够刚烈,看战局不符合自己三观,能直接风紧扯呼。 而执失思力更中庸一些,明知前路是屎,也不得不硬着头皮,带队前行。 “哼,逃跑就是逃跑,他只是为自己的懦夫行为找借口而已。” 李泰对“扯陛下这张虎皮”这事儿可太熟练了,自然会以己度人。 “你说他都向将士们辞别了,难道你们没有当场把他抓起来?” “没有!”执失思力的喉咙梆梆响。 你喊那么大声干什么……李泰顿了一下,决定还是理智一把,别为了一个逃兵和自己新任的主帅闹僵了。 况且,消息从前线传到洛阳,已经过了好几天,阿史那社尔单骑指不定逃到哪儿了,再抓也抓不到了。 就这么着吧。 李泰把话题带回到正题上: “我军何时携余威继续西进潼关,扫清李逆治的残匪?” 执失思力张了张嘴,一脸不知道该说什么的表情。 殿下,宁该不会以为潼关和函谷关都是东关,过得了一关就能依样画葫芦再过一关吧? 这才哪到哪啊,潼关乃是如今的天下第一关,可比现在那物质文化遗产难打多了…… “末将以为,李治一方主动放弃函谷关,是想引诱我军沿崤函古道深入终南山(秦岭)。” 执失思力说出了自己的担忧: “潼关雄险,而崤函古道狭窄,若李治军在山间留有伏兵,截断后路,我军进退失据,恐怕损失巨大。” “我不要伤亡数字,我只要潼关。” 李泰强横地命令道。 这其中,既有老四视人命如草芥的这一层因素在,也有战略形势所迫的原因。 正如之前所说,李治手握“京城”和“朝廷”两项大杀器,假以时日,他所能调动的资源比李泰多得多。 李泰唯一的胜算,就是趁前期他的军队数量占有优势、李治立足不稳,抓住机会莽一波。 莽穿万事大吉,莽不穿万事大寄。 现在屎都拉一半了,他无路可退。 不论付出多大的代价,都必须拿下潼关,兵临长安! 第(1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