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“如果纸币和铜钱一样具有价值,那大家肯定还是倾向于使用纸币的。 “毕竟,纸多轻便啊。” 李明的意图,房玄龄等十四党人自然是能理解的。 但理论毕竟是理论。 在民部尚书唐俭用数据支撑之前,大家都不敢吭声。 怕打脸。 而等到有数据支撑后,房玄龄就可以放心大胆地出来事后诸葛亮了。 “还能这样?” 李世民觉得这道理在意料之外,可细细一想,又在情理之中。 铜钱越少,就越放开纸币与铜钱的兑换;越放开兑换,百姓的信心就越高;信心越高,就越用铜钱兑换纸币;越兑换,铜钱就越多。 所以铜钱越少,铜钱越多。 嗯,很合理。 “那家伙的脑子到底是怎么长的……” 李世民有种非常魔幻现实的感觉。 他单知道人性的复杂,因此治理之中处处小心翼翼。 但没想到人性能这么复杂,这么反直觉! 更没想到,李明竟能将人性洞察得如此透彻,甚至还反手利用这些特性,忽悠……不,劝导人们,将纸也视为了财帛! 而群臣要考虑的就简单多了。 他们只需要庆幸就行了。 因为,他们都看到了成功解决经济危机的曙光。 大唐又将回到正轨。 “不,这才一天,还不能过早地下定论。” 李世民还是很谨慎的: “还得再过几天,以观后效。 “外地的铜,也得继续往京中输送,优先保证军饷的供应。” 算是给儿子胡来的行径套一层保险。 ………… 之后的发展,基本如同李明的预判。 除了最初几天发生了恐慌性抢兑,在李明来回走穴的现场表演、展示了朝廷的充足弹药以后。 老百姓的恐慌逐渐消弭。 这一方法被朝廷毫无保留地推广全国,也收到了近乎神奇的疗效。 在朝廷展现了足够的真诚以后,百姓也向朝廷表现了足够的信任。 不但不挤兑铜钱了,甚至还有许多人主动上交铜钱,兑换得纸币,以便于交易。 加上市场商贩在行政命令下,统一开始接受纸币支付。 民间对这些纸张的信任,迅速积累了起来。 跟着唐朝发达的商业活动,纸币开始遍布大唐的大街小巷,在全国范围内进一步推广开来。 而随着纸币的应用越多,市场对铜钱的需求就越少。 铜钱的相对价值开始松动,再窖藏囤积下去就要亏本了。 于是,民间便将手里藏着的铜钱也拿出来交易了,与纸币共同流通使用。 市场上的铜钱越多,铜的价格就越跌,并直接带崩了铁、锡、乃至金银的价格。 事情进入了良性循环,一切都向回归正常的方向发展。 ………… 大唐就这样波澜不惊地进入了九月。 入秋。 正是预定北伐薛延陀的日子。 “没想到,开放兑换还能收获此等奇效……” 立政殿。 李世民看着全国各地逐渐回升的铜钱库存,不禁啧啧称奇。 顺着李明设计的这条路走下去,在入秋以后,钱荒危机居然真的顺利解决了! 铜铁等金属的价格稳步回落,城市的粮荒基本消弭,社会秩序恢复正常。 大唐再次呈现出一片勃勃生机万物竞发的境界。 “最近可还有人闹事?”李世民翻着账册,随口一问。 房玄龄熟稔地回答: “除了边远州县还零星有暴民起事,长安、洛阳等大城市的局面已经完全恢复稳定。 “百姓安居乐业,商贸繁盛,物价稳定,一切恢复如初。” 随着李明的计划逐渐成功,房玄龄也日渐成为皇帝陛下最为器重的文臣。 已经隐隐有了压过长孙无忌的势头。 李世民嘴角勾起,又不动声色地抚平,只是微微点头,轻描淡写的一句: “同平章事阁下居功至伟,值得嘉奖。” 房玄龄忍住翘起的嘴角,微微点头: “谨遵钧命。” 便离开了。 李世民傲娇地坐在龙榻上,一脸板正地做出阅读奏章的样子。 一直到李明的核心老幕僚走远了,御书房里只剩下他一个人时。 呼……李世民长长地出了一口气,忍不住从龙榻上站了起来,激动地来回踱步。 好耶! 这让人摸不着头脑的经济危机,居然就这么结束了! 在李明这个舵手的操纵下,江山社稷这条大船,还真的有惊无险地渡过了这次大浪! 更美妙的是,正好赶在出兵薛延陀之前,把这颗大雷给解决了! 否则,当你在北方草原大杀特杀的时候,基地突然给你这么闹一下。 这论谁都遭不住。 难保会不会重蹈苻坚老哥的覆辙。 “行啊,臭小子有两把刷子啊!” 李世民兴奋地踱步到了地图前面,眼睛看着地图,心思却飞到了九霄云外。 让他格外高兴的,还不是北伐畅通无阻,也不是经济危机有惊无险地渡过了。 而是某人展现了过于出色、以至于有些离谱的内政能力。 不但在面临亘古未有的经济难题时,李明四两拨千斤地解决了。 而且在被皇帝老爹背刺一刀时,他还能较为理想地处置了李乾祐贪污案,保住了自己的威望。 更令人欣慰的是,李明并没有借这次机会,大搞党同伐异、排除异己。 和他不对付的长孙无忌、岑文本等人,照样得到了重用,而且他们的功绩也得到了大大方方的承认。 这才是胸怀天下的气度啊! 不论是战略眼光,还是战术手腕,都已经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地。 “朝中之人、以及全天下,应该再也不会有人敢质疑他的能力了吧。” 李世民心情轻松地看向窗外的夕阳。 他觉得,大唐的未来一定是一片光明的。 ………… 事实证明,李世民还是保守了。 通过这次骚操作,李明在全天下的口碑几乎爆炸了。 虽然李明以前的传闻就不少。 从挽救皇室、到治理辽东,已经成为这段时间大唐茶余饭后最大的话题。 不过,话说回来,这些又和我月薪三百文有什么关系呢? 不是肉食者,不是接受施粥的流民,也不是辽东人,在广大华夏的大部分地区,普通百姓其实并没有亲身领教过李明的本事。 但现如今,就不一样了。 每一个被钱荒折磨过的商贩、每一个经手过纸币的百姓,无不被他天才般的想法所折服。 如果说大唐要选新话事人,老百姓一定选李明。 因为他能带大家奔小康。 当然,上述讨论仅限于民间。 老百姓也不可能真的依照自己的喜好,来选择话事人。 他们只要面朝黄土背朝天,乖乖劳作、乖乖缴纳租庸调就可以了。 而朝堂上的衮衮诸公要考虑的就多了。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