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被领导这么一拱火,长孙延的感觉立马就上来了,跨过门槛,直奔县衙正堂。 门卫们也不敢阻拦,任由那贵公子打扮的脚夫冲了进去,当头就是一句: “李乾佑,我艹泥马! “你一个小小的县令,五品的芝麻官,凭什么在那里贪墨朝廷钱款啊!” 好哇,不愧是我们东北的人中龙凤,将来是要当高句丽大都督的…… 李明十分满意地盘算着。 盘算着。 盘算着…… 然后,就见以长孙延为首,大理寺卿、刑部尚书和御史大夫,四名佞臣,和一名满脸堆笑的陌生官员,有说有笑地出来了。 那陌生官员珠圆玉润,眼角因为常年的笑容,却刻出了深刻的鱼尾纹。 他远远称不上仪表堂堂,但那笑容一看就给人一种很真诚、很舒服的感觉。 看着那五人勾肩搭背、狼狈为奸,李明就忍不住嘴角抽搐。 “嘿嘿。”长孙延的态度谄媚起来,分明叫道: “表叔。” 李明似乎打了一个寒噤,两人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。 “表叔,这位便是长安令。 “这次钱荒事件中,多亏他忙前忙后。” 长孙延前倨后恭。 李明眉毛拧成了川字。 长孙延靠了过来,小声道: “明哥你一直住皇宫,所以有所不知。 “按礼制,京官的府邸、包括我家、房家和尉迟家在内,是不能造得现在这么大的。 “是那李乾佑给大伙儿开了后门,允许以防火天井为名扩建,才让百官的住所有如今这么宽敞。 “如果换一个长安令,届时收回了这政策,恐怕……” 就动了大家的蛋糕,会有极大的阻力…… “啧。”李明咂了咂嘴,同样感到棘手。 这李乾佑做人类不行,当官儿倒是挺有水平。 把自己的平安落地,和绝大部分官员的利益绑定在了一起。 还都是和京官的衣食住行切身相关,算不上多大权力,但没了他,还真挺不方便。 挺会取巧啊这厮。 虽然是借朝廷的花,献百官的佛。 但只要献的佛足够多,那厮还真就成了百足之虫,不好撼动。 “节度使殿下。” 李乾佑恭敬地作了个揖,露出真诚的营业笑容: “不知是何方宵小的谗言挑拨,让殿下生了误会,在处理钱荒大案的百忙之中,还拨冗莅临这小小的衙门。” 李明斜了一眼满脸堆笑的某位“谗言宵小”,照旧是板着一张脸: “先跟我回衙门说话。” 李乾佑大约能讨好每一个京官,但唯独讨好不了他。 站在老百姓立场,这货在侵吞民脂民膏;站在家天下立场,这货在挖朝廷墙角。 不论李明给自己戴哪顶帽子,这长安令对他来说都是大坏蛋。 ………… “还有这事?! “定然是手下哪个不长眼的虫豸所为。 “下官治官不严、御下无方,多谢殿下指正。” 到了御史台,李乾佑不出所料地装起了无辜,熟练地把锅甩得一干二净。 李明把他提溜到御史台,主要是为了一个审问的“氛围感”。 不过显然,这种官油子对抗审查是有一套的。 要是能扔大理寺狱,老子高低让来俊臣教教你为什么花儿这样红……李明心里嘀咕,面无表情地反问: “半城居民的救命口粮消失无踪,这是几个小喽啰能整出的动静?” 李乾佑不置可否,身体微微前倾,笑容不变: “百姓又不知道朝廷到底发了多少钱。 “只要这事儿别闹大,他们拿了救济款,还得谢谢咱呢。” 李明肃然起敬。 这是既侯君集的“进步论”之后,另一个让他肃然起敬的贪污歪理。 踏马的,你们贪官一个个都要考研么…… “你就在这里好好琢磨琢磨几天,我有事先忙。” 李明暂时不与他一般计较,很大牌地甩下一句话后,便回尚书省的衙门去了。 御史台的布局,和别处的监狱是不同的。 能来这里“协助调查”的人员都不一般,所以条件都不错,一人一间反省用的“书房”,人身自由也没有被完全剥夺。 李乾佑熟门熟路地唤来一名小吏: “这里可以寄信吧?” 小吏回答: “得看明府想写什么。” “一封家书,写给我的堂兄。”李乾佑微笑着说: “能替我送到卫国公,李靖李药师府上吗?” ………… 李靖府。 武庙十哲、后世成为民间传说、现世让四方蛮夷闻之胆寒的卫国公李靖, 如今只是一位绰号“羊尿泡”的、胖胖的普通小老头。 嗯,如果忽视那头被他坐在屁股底下、当成坐垫的猛虎的话。 “唉……” 李靖一边撸着华南金渐层,一边唉声叹气。 “良人何故叹息?” 坐在他身边的,是另一位矮矮胖胖的红衣小老太,也是李靖的结发妻,张出尘。 也就是唐朝同期同人里,红拂女的原型。 李靖心不在焉地拍着华南虎的巴掌,唐突道: “你我还是速速逃离京城,逃离大唐为善。” 对于夫君突兀的言行,张出尘丝毫不感到意外,还是笑呵呵地宽慰道: “当今陛下宽仁天下,连曾献计暗杀他的魏征,最后不也能当门下侍中吗? “良人为何仍然觉得,陛下要杀你呢?” 李靖也是一如既往地简短回答,直指重点: “因为魏征威胁不了皇位,而我能。” 开国皇帝杀开国功臣,并不是一件很难以理解的事。 李世民不这么干,因为他自己就是唐朝最大的功臣。 而且,他这个功臣也确实让当时的皇帝噩梦成真——杀了太子、逼皇帝退位。 所以,要说李世民对功臣集团没有防备之心,那是把他当弱智了。 只是李世民自己的功劳、威望足够高,而且又很年轻,自以为能熬过老功臣们。 加上他性格确实多情。 这才让功臣们不但活到现在,而且还个个身居高位。 但有一个例外。 那就是李靖。 因为李靖的军功,相比陛下只是略逊一筹。 统一全国的战争,李世民搞定北方,李靖摆平南方。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