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3/3)页 除了关系自己小命的事儿——比如遇刺案、内鬼案、武媚娘案等等——他需要亲自在上面花费精力以外。 争储中涉及的普通政治斗争,他只需开好道、掌好舵,无需事事操心。 朝中自有得力干将替他完成细节。 这才是一把手风范。 而发展壮大辽东的实力,李明是认真的,必须亲力亲为。 因为暴力是一切权力的根基与保障。 如果没有一直可靠的政治、军事和相配套的经济力量。 就算老爹将来真的钦定他来当这个接班人,那也只是给皇兄们、或者其他野心家们一个提前上演“靖难之役”的机会。 相对的,如果他硬实力够强。 还有什么必要和那三个醉心宫斗的哥哥们玩过家家呢? 一路南下平推不就行了。 所以,李明一如往常地去找房玄龄,共同商议辽东的治理事项。 “阿嚏!” 路过宫门,看门将军冷不丁打了个喷嚏。 “我让你别乱翻我的包裹,又中招了吧。” 李明一边吐槽,一边下意识地离传染源远点。 看门将军嘴角抽搐,倔强地昂起头颅,不想搭理他。 ………… 房玄龄坐在尚书省的衙门里,就在宫城之外、皇城之内。 “相父~” 李明熟门熟路地拐进房玄龄的书房,往他的专座上一坐: “辽东的月报到了吗?” 房玄龄从文件的上方露出眼睛,饶有兴味地看了看这位来衙门像回家一样的小主君,指了指李明面前的小桌板: “今早刚到,就在最上面。” “这么晚才到,是邮递员被拖欠工资了么?” 李明吐着槽,顺手拿起厚厚的一摞报告,提纲挈领地翻看了起来。 他已经慢慢习惯了顶着巨大延迟、远程遥控辽东。 借着以前当公务员的底子,凭借下面递上来的书面报告,就能大致了解情况,并超前部署决策。 以便于辽东在下个月收到指令后,按照既定的大方向、并发挥主观能动性地执行。 李明在有意思地培养自己远程微操的本领。 万一,对吧,有一天他也能统治这样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,他能提前有个准备。 虽然他与手下远隔四千里,但拜坚实的统治基础所赐,辽东各级、从官到民,都在忠实地执行李委员长的最高方针。 官吏不是问题,纪律不是问题。 但辽东与关中的通信延迟问题,越来越成为了一个问题。 不知为何,最近的驿路越来越不通畅。 送一封信从最快的二十天,慢慢拖到了现在的平均一个月。 辽东方向又没什么战事,不至于占用邮路啊…… 李明敏锐地意识到,关中到辽东之间的这一段华夏核心区域,大概发生了什么事。 但还不知道具体发生了什么问题,而且朝廷对此毫无察觉。 “怎么回事?大唐发生了什么?” 李明看了一眼辽东最近的铁矿铁器出口账册,眉毛顿时拧成了川字型。 房玄龄放下了手里的文书: “您看的是辽东的账册吧,怎么会涉及到大唐?” 在这群反贼内部的交流中,已经很习惯地把辽东和大唐并列了。 “向内地州县出口铜铁的总量锐减了,但总金额还在增加。” 李明拍着账册的对应条目: “这说明什么?这说明内地州县缺乏铁器,价格暴涨,导致很多地方已经有些负担不起了!” 听言,房玄龄也拧起了眉毛: “咄咄怪事,根据民部盐铁司的账目,全国铁矿出产并未减少啊……” 现在还是农业社会,不可能突然突破了什么科技、发明了什么新产品,导致钢铁需求突然暴增。 李明莫名回忆起了从辽东回京时,在幽州地界看见的、向漠北方向输送铁矿铁器的商队。 这是在提前准备对薛延陀的战争么?还是在干什么? “总之你们注意一下。”李明提点道。 “臣遵旨。”房玄龄很顺口地应承下来。 接着一愣,哑然失笑。 “抱歉,总有种是您在统治全国的错觉。” “现在朝里朝外都在忙着搞宫斗政斗,我这边不得多负担一些?总得有人治理国家吧。”李明没好气地说: “死一两个妻妾,就要发动多部门上百人调查。 “可账册里的一个数字,关乎的可是千百万人的生计、乃至生命啊。” 时代一粒尘,个人一座山,从统治者角度来说还真是如此。 每一个抽象的数字和文字的背后,可都是无数活生生的人啊。 房玄龄呆滞了一会儿,笑着叹了口气: “唉……殿下,您不该来这儿。” 李明收起账册,开始浏览下一份文件,顺口一问: “那我应该在那儿?” “您应该回宫去,像您的皇兄那样,继续讨好陛下。混个眼熟也行。” 房玄龄停下手中的工作,认真地劝谏道: “如今,争储才是正事儿。” 李明在文件上做着批示,一边无所谓: “就让他们玩儿去吧,我没太多时间陪他们过家家。” (本章完) 第(3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