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1/3)页 “意外?” 李世民面无表情地瞥了一眼呈上来的报告。 内侍省、大理寺和刑部的三位一把手,在立政殿的书房瑟瑟发抖。 在皇帝的诏令下,他们哥仨暂停了手头的一切事务,集中力量攻坚。 将端午节当晚发生在内苑的不幸事故,里里外外彻查了个遍。 为了查清此事,陛下甚至还破天荒地开了绿灯,准许大理寺和刑部的调查人员们走太极宫北面的玄武门,进入内苑搜查。 这样换个方向,就不用从南往北穿过后宫嫔妃所在的寝殿区域了。 既方便查案,也避免了尴尬。 没想到,自己给手下破天荒开的特殊待遇,折腾了好几天,却换来了这么一个调查结果。 意外?! 特么的根本不需要你们这群吃干饭的官僚,随便拎个现场的宫女宦官来问问,也知道说这是一起意外啊! 问题是,这事件的背后呢? 内情呢?阴谋呢?制造意外的手法呢?背后操盘的主谋呢? 你们该不会想告诉朕,什么都没查出来吧! “尔等或是在科举中脱颖而出的骄子。” 李世民虎踞龙榻之上,嗓音低沉地说道: “或是前朝入仕、宦海沉浮多年的人才。 “尔等俸禄不薄,百姓赋税供养尔等,而朕对尔等的期望也不可谓不高。” 言外之意就是,你们的工作辜负了朕的期望啊,是不是吃白饭的?拿着优厚的工资不干活? 内侍省太监是面如死灰。 他反正“领导责任”这口锅是背定了,躺平任嘲。 大理寺卿孙伏伽、和刑部尚书刘德全,则悄眯眯地互视一眼。 陛下满腔愤怒、亟需找到一个凶手撒气的心态,他们太能够理解了。 就像衙门传唤人犯审问,人犯突然暴毙,结果仵作说是“急病而亡”一样。 受害者家属肯定不接受,肯定要闹事,肯定会有阴谋论的呀。 一般来说,小聪明的官员此时就会“积极领会领导意图”,顺着领导的毛捋。 领导想要找个凶手撒气,那就给他找一个替罪羊。 但在贞观时期,虽然大臣们也会结党、也会政斗,但总体还是有原则的。 老孙和老刘在一阵激烈的商讨之后,还是决定据实以告。 “启禀陛下,臣等仔细查验现场,讯问现场目击证人,核对内侍省和工部账册。 “确认无误,端午节发生的不祥事件,确系意外……” 他们尤其询问了某位节度使殿下。 因为李明殿下当时也在现场,最为冷静镇定,并亲自参与指挥了救治和善后工作。 查宫里的案子,最麻烦的一点就是,证人个个都惹不起。 你难道还想传讯哪位深宫贵妃去大理寺衙门应答回话吗? 李明殿下最配合审查,所以他的证词得到了最高的重视。 结果就是,李明的意见被全盘采纳,成了大理寺和刑部仔细调查、综合研判的结果。 这是有理有据、有法可依的,严格遵守《贞观律》等基本法。 绝对不是因为自从李孝恭案以后,这两个部门的官吏就被李明攻略,如今已经被十四奸党灌满,成为李明的形状了。 “无需和朕申辩,朕只需要答案。”李世民不耐烦地用手指点点桌子。 孙伏伽和刘德全依然坚持己见,两手一摊地表示,情况就是这么个情况,具体情况是个什么情况,不管陛下信不信,我们反正是信了。 “啧,行吧退下吧。” 李世民挥退了这两个头铁的官员和面如死灰的老太监。 虽然他从谏如流,不可能因为手下大臣和他顶牛,就把人责罚一顿。 但心里的不爽也是真的。 李世民随手掂起两人呈上的报告文书,切了一声,轻轻甩到桌案的一角。 皇帝不是官僚,要通盘考虑的事情太多,没精力也没必要去探究每件事的细节。 他要抓的是大趋势、大方向。 比如这起灯台倒塌杀人案。 如果顺着官僚的思路,逐字逐句地读起了他们的报告。 那可就中了老油子们的陷阱,真的以为这案子纯粹是一起意外了。 踏马的,从去年这时候开始,李孝恭案、九成宫案、辽东诬陷,再到李明遇刺案。 针对皇族的小动作层出不穷,平均一个季度来一次,都快成季番了。 而且涵盖的目标也很全面,从皇帝本人、嫡皇子、庶皇子到宗室,人人有份,绝不偏颇。 而就在几天前的端午节,就在自己和诸皇室面前,嫔妃惨死。 然后这群官僚跟朕说,这是意外? 怎么,难道朕肩膀上顶着的玩意儿,就是个装饰用的肉疙瘩吗? “一群蠢货!” 李世民还是按捺不下,嘴里嘟哝着,又把丢到角落的调查报告拾了回来,草草翻看了一遍。 内容还是比较客观的,灯台年久失修,外表虽然涂了层漆,看着还牢靠,里面则几乎被虫子蛀空了。 加上连日阴雨,那座出事的灯台其实已经很不牢靠,随时都可能倒塌,根本支撑不住一个成年人的重量。 内侍省仔细检查了灯台废墟,并与工部制造局的图纸账册比对。 钉子、木板等零部件一个不少,除了被虫蛀以外,找不到什么遭到人为破坏的痕迹。 硬要分锅的话,负责修缮检修的宫女宦官是有一定责任的。 但他们既不是专业木匠,又没有透视眼,不可能让他们担很重的责任。 顶多罚几个月俸禄、关几天禁闭。 况且,这种小卡拉米也没有什么背锅的价值,显然不是陛下想要寻找的“真凶”。 为了稳妥起见,查案人员还专门检查了旁边的几座灯台。 结果发现,这些建筑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虫蛀现象。 “那座出事的灯台因为离湖最近,潮气上泛,才导致虫灾最甚……么?” 听起来还挺像那么回事儿。 若是没有之前那么多案件的铺垫,李世民几乎都要被说服,这就是一起意外了。 “意外意外,哪有这么多意外? “打了十几年仗,撞上的意外还没有这一年多! “李孝恭案时,他们也说是意外。 “直到被李明勘破其中的猫腻……” 一提起李明,李世民的嘴角上扬,莫名有种“稳了”的安心感。 是啊,除了那群无能迂腐的官僚,朕还有一门秘密武器啊! 只要把事情交给李明去办,那就一定能办好! 李世民有些坐不住了,便站了起来,传唤宦官: “叫辽东节度使过来回话。” ………… “阿爷。”李明满面严肃地走进了李世民的书房。 端午节的事故以后,他这几天都很乖地待在宫里。 等的就是这一刻。 第(1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