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正常提意见有对有错很正常,只要出发点是好的,即使如魏征,李明也不会怨恨。 但如果是抱着不可告人的目的,在朝堂上造谣传谣,甚至搞成明末那样的恶性党争。 那绝对是应该严厉制裁的。 就像带清老铁皇太极,当投靠他的这帮亡明清流又有搞党争的苗头时,他果断大板子伺候。 “不过,也不能说没有人吞到苦果。”侯君集有些幸灾乐祸道: “太子和长孙无忌,显然因为这起而失宠了。 “房玄龄说,陛下已经几个月没有和太子说过话了。” 每次在私下里提起太子时,侯君集都会有意无意地忽略“殿下”这个固定后缀,以表不屑。 “是因为父皇把编造谣言的罪魁祸首,归到了我的那位皇……皇兄头上吧。” 李明也有些拿捏不准,是应该叫“太子爷”还是“太子娘”。 侯君集眉头一扬: “听您的意思,太子也是背锅的?真正的幕后黑手不是他?” 李明沉吟许久: “难说。陛下与太子龃龉数月,按理说,太子应该立刻收手才是。 “就算太子上头了不肯收手,长孙无忌是聪明人,他也应该会劝阻才是啊。 “甚至魏征也是太子一党的,如果这一切真的是太子的谋划,魏征一定能得知一二,何至于被气死类似?” 侯君集不说话了,陷入了沉思。 “然而并没有,按照房玄龄的说法,直到长孙延亲自赶赴长安、澄清一切以后,质疑声才逐渐消止。” “再者……” 李明顿了一顿,继续说道: “针对我们的这一轮攻击早有迹象。 “刚启程前往辽东时,就不断有人诋毁你、韦待价和李道宗,连薛万彻也受此牵连,被贬到了营州。 “这种毫无章程的行事之法,不像是长孙无忌所为。” 以他的亲身体会,长孙无忌就像隐藏在暗处的毒蛇。 不出手则已,一出手,必定是朝着命门去的。 比如那次率禁卫军围困立德殿,以及那次过继事件。 而像这次,用一眼假的流言充斥朝堂。 除了消耗皇帝的耐心、给太子降了一波好感以外,很难有什么作用。 显然不是长孙无忌会干出来的蠢事。 “您的意思是,朝臣们掀起的这场针对您的风波,背后并不是太子?”侯君集十分怀疑: “难道是他们自发的?” “或者幕后黑手另有其人。”李明道: “一切乱象的背后,有着明显人为操纵的痕迹,这些大臣们进退有序,显然是形成了攻守同盟的。” 在辽东经历了大半年的磨砺,当了大半年一把手之后。 李明已经锻炼出了根据属下平直的文字汇报、就能发现蛛丝马迹的能力。 侯君集:“那会是谁呢?” 李明:“谁从这次乱局中收益最大,谁就是真凶。” 然后,李明发现侯君集直勾勾地看着自己。 “不是哥们,怎么可能是我!”李明嘴角一抽。 侯君集指着李明: “因为这次事件,显然您的收获最大。” 把辽东从上到下收拾得服服帖帖,只要李明敢吼一嗓子,两个州二十万虎狼就敢立刻改旗易帜,凶猛南下。 而且他这一番作为获得了海量皇恩,为辽东赢得了巨大的物质利益和制度便利。 甚至朝廷为此专门改变战略,不碰高句丽,基本默认了高句丽作为辽东军镇后花园的事实。 连生母杨氏也沾了光,连升两级,成为与阴德妃平起平坐的杨德妃。 至于他这一战白手起家、以少胜多、抵御外侮,更是堆满了buff。 为他在朝野赢得了巨大的声望,算是就此立了棍儿了。 在战争光环下,没人再敢小瞧他这个孺子了,完全称得上是他辽东节度使的立威之战。 这边他名利双收,另一边太子惨遭唾弃。 谁是最大的受益人,不是一目了然吗? “那是我天纵英才,应对得当,超出了幕后主使的算计。” 李明白了侯君集一眼,觉得他座下的辽东双花红棍,有点把他的天才当成常态了。 “假设我能力平平,无法力挽狂澜,假设一切按照幕后主使的预计,辽东事件的走向会是如何?” 李明设问道。 侯君集抱起胳膊,缓缓做起了推演: “辽东……恐怕会彻底沦陷,你我生死不明,就算还能活着撑到朝廷的解救,作为败军之将,也是颜面尽失。” “那太子那边呢?”李明提醒道。 “至于太子……在一切水落石出以后,也不会落得个好。如果造成了严重的后果,恐怕更会引起陛下反感……” 侯君集缓缓地说道。 李明拿出纸笔,简单画了一个跷跷板似的图形: “我遭殃,另一端的太子也遭殃。那么谁会渔翁得利呢?” “另一个有望帝位的嫡皇子……”侯君集几乎脱口而出: “魏王,李泰?他是搞得朝堂乌烟瘴气的那个人?” “从结果来看,他应该是最有动机的那个。” 李明在跷跷板的中间,重重地写上了李泰的名字。 这位胖胖的、必须以轿子代步的皇兄,与李明同样交集不深。 仅有的几次交流中,李明就能明显感到,李泰一直把自己视为棒槌: 没事了就用李明敲打一下太子,为他争取夺嫡的筹码。 只是李明一直没有接招,当他不存在,让他渐渐淡出了自己的视线。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