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3/3)页 李明:“那些胡人不想让子孙入华夏?” 张俭:“不是,他们抱怨为什么要等到下一代才有户口,为什么他们自己这一代不能成为大唐子民。” 李明:“啊这……” 好嘛,老子打了一场胜仗以后,到处都是润人,大家都想当荣誉大唐人是吧! “有劳张俭都督治理地方了,以后这个重担,就由我来承受吧。” 李明轻轻一句话,丝滑地收走了民政大权。 张俭压根没有反对的念头,双手奉还大政,结结巴巴地说: “那……这都督府……” “都督府当然还在。”李明露出宽宏大量的笑容: “没有张俭都督统帅唐军,我怎么能安心治理地方呢?” 他还要留我,他居然还要留我,哪个混蛋说李明殿下要谋反的……张俭激动得浑身微颤。 “再者说。”李明补充了一句: “要灭了高句丽,还需要张俭都督和整个都督府的支持呢。” 他的本意是,和平演变高句丽的三条和约条款,需要营州都督府的军事威慑。 既然为了安抚李二敏感的小神经,李明不得不保留这个都督府,那也得想办法废物利用一下。 但张俭显然没有领悟到这层意思,有些呆滞: 我灭高句丽?真的假的? ………… 而就在节度使与都督应酬的同时,长孙延摸到了州府的角落,抓住了几名奔来走去的老胥吏。 往往是这种底层小把式,反而能掌握一些真实的情况。 “世……世子?!” 突然被活菩萨的左右护法逮住,胥吏诚惶诚恐。 长孙延看着这几个皱纹比土地还深、因为长期伏案而有些近视的老油条,露出了充满亲和力的笑容: “老哥,来一根?” 跟熟稔地散了一圈,不是烟,是山楂糕。 亲切的态度,加上亲民的小麦肤色,很快让胥吏们放下了心防。 几个人就像田间老农,一起蹲在地上唠起了嗑 “老哥,有件业务上的事想向你们请教一下。”长孙延随口一问: “营州户籍你们是怎么调查的?” “登门拜访,或由乡长里长据实上报。”胥吏板板正正地回答。 长孙延看了他们一眼,用胳膊肘开玩笑地推搡一下: “得了吧。 “咱做基层工作的,有花招可以瞒着上面,但还瞒着哥们我,那你们就有点不地道了。” 胥吏们互视一眼,难为情地哄笑起来。 其中最老资格的那位开口道: “不瞒您说呀,数人头看着简单,其实也是大有学问的。 “有些大户看着家大业大,但他们家的人头,是绝不能作数的。” 长孙延眉头一挑: “老哥给我说道说道?” 老胥吏压低声音: “比如柳城郝氏,在营州经营多年,连张俭都督都得卖他几分面子。 “但您知道他家里有几人的户籍吗?一个,所以他家每年只需交一个人的租税。 “如果你给他多数了一个,那多出来的那份租税,就得由你来帮他交咯。” 长孙延蹲在地上,一言不发地听着,眼睛亮晶晶的。 类似的对话,发生在州府各处。 ………… 翌日。 长孙延等人顶着两泡熊猫眼,上交了一份长长的清单。 “明哥,按你的吩咐,根据底层胥吏的情报整理的清单。 “这些人涉嫌大量隐瞒户口。” 隐瞒户口不算什么大问题,但大量隐瞒就有问题了。 一个家族能有多大,一口气能隐瞒几百个壮劳动力? 明显就是雇佣了大量佃农的大地主。 一方面,这些地主霸占大量土地,造成了巨大的贫富差距。 另一方面,他们又通过勾结官吏、隐瞒户口,少交了许多租税。 社会财富集中在这一少部分人手里,而朝廷却无法从这些大户手里收到税。 税源枯竭,财政紧张,只能加倍压榨无力逃税的普通百姓。 最后陷入恶性循环,王朝崩溃、天下大乱,通过战争削减人口、重新分配土地,再建立一个新的王朝,周而复始。 这就是所谓“历史周期律”的本质—— 贫富不均,财税枯竭。 “好,辛苦你们了。” 李明打开清单,粗粗扫了一眼。 不出所料,能大量隐瞒人口的,无不是营州本地的地主大家。 虽然称不上“门阀士族”,比慕容氏也差远了,但也都在当地有头有脸。 有不少人还是张俭的座上宾。 比如这个“柳城郝氏”,就是在张俭向李明汇报时,特意拎出来介绍的所谓“乡贤”。 乡贤好啊,老子干的就是乡贤。 要巩固辽东基本盘,提高百姓福祉、拓宽国家税基、预防历史周期律。 就得找这帮地主开刀。 “给薛万彻写信,加急。”李明淡淡地吩咐道: “告诉营州的乡贤们,山贼来了。” (本章完) 第(3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