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要对抗下一任皇帝的清算,他必须让辽东保持相当的独立性,并施行新政,使辽东快速积蓄力量。 况且,群众们好不容易能过上好日子,怎么能让他们吃二茬苦、受二遍罪? 为了应对未来的危机,势必造成当下的危机。 难搞,难搞…… “君集。”李明忽然想起了什么: “我记得,你在上山之前,收到房相公寄给你的‘锦囊妙计’?” 侯君集愣了一会,才一拍脑门: “确实有这么一件事,是房玄龄的门客亲自交到我手的。 “说是殿下遇到危急关头再打开。” 李明伸出手:“就是现在,拿出来吧。” “在被高句丽十五万大军围攻时都不拿出来,我还以为您忘了。” 侯君集不解地咕哝着,取出一个小锦囊: “现在敌人都被驱逐了,反而形势危急了?” 李明苦笑着摇头。 和大唐内部的敌人相比,高句丽算得了什么? 他从侯君集手中接过这个锦囊。 非常轻巧,一度让他怀疑这里面是空的。 和之前老房送来的、成捆成捆的“斤囊妙计”相比,算是非常还原原著了。 就这个小小的囊袋里面,真的藏有让局势瞬间扭转的妙计? 说实话,李明自己也非常怀疑。 又不是唱大戏,哪有这么戏剧化的表现。 但是,以老房那老银币的品性…… 他深吸一口气,举重若轻地拉开囊口的细绳,两根手指向囊中捻去。 夹出了一小张纸条。 因为时间久了,已经微微有些泛黄。 李明轻轻地将纸条摊开。 上面只有简短的一行字。 “呵,哈哈,哈哈哈!” 李明只是看了一眼,便仰头大笑起来。 一边笑,一边摇头: “玄龄公啊玄龄公,还得是你啊! “还得是你懂我,还得是你懂皇帝啊!” 韦待价他们面面相觑,有点摸不准李明这是开心疯了,还是失心疯了。 侯君集也不免好奇,抱着胳膊、伸长脑袋,想看看纸条上到底写了什么。 李明十分敞亮,直接将纸条拍在桌案上: “看!” 大家定睛一瞧。 皱褶的草纸上,潦草地写着五个字: 旧瓶装新酒。 在这点上,房玄龄和李明意见一致——什么慕容燕、什么高句丽,这些算大难吗? 对李明真正的威胁,永远来自朝堂之内、来自太极宫中。 当得知李明在平州搞的这一套新政后,房玄龄立刻意识到,这将是这位莽夫小少主与朝廷的最大矛盾点。 本着“不能解决矛盾,那就掩盖矛盾”的资深公务员思维,老房留下了这条锦囊妙计。 “是啊是啊,玄龄公说的没错啊!”李明露出真诚的笑容: “在平州大唐的土地上,怎么能不实行大唐的律法,不建立大唐的军队呢?” 十四党成员们你看看我,我看看你。 他们不知道李明心里在琢磨着什么。 但根据过往经验,这货肯定在酝酿个大活。 “君集。”李明亲热地喊。 “嗯……嗯?”原本老神在在的侯君集,现在也被小主君搞得心里没了底。 “麻烦将贞观十四年度的官员考核情况给我,我得仔仔细细地为平、营两州挑选官员,并上报朝廷。” 李明的眼中闪烁着诡异的光芒: “在大唐的土地上,当然要任用大唐官僚体系内的官员啊。” 人事权,是李世民一直不肯彻底放手的核心权力。 李明可以在朝廷官僚的池子里挑选,但决不能跳出朝廷的框架体系,随便找个阿猫阿狗来当官。 行,就听你的,让你彻底放心! “好……臣这就去准备。” 侯君集都被这气势震慑得自称“臣下”了。 辽东的权力核心,紧锣密鼓地策划着,该怎么给皇帝陛下的旧瓶子里灌上新的麻痹药。 ………… 数日后,传令兵来报: “报,高句丽国主到!” 在前任国王高建武身死、高句丽军队彻底崩溃以后,高句丽的新任实权人物、摄政渊盖苏文就一直遣使求和。 而李明对高句丽使者的态度也很明确:狗儿的,你也配?让你们家大莫利支亲自过来谈! 显然,高句丽是吃不消这场战争的持续放血了,急于求和。 所以在草草摆平国内的几股势力以后,渊盖苏文扔下一团乱遭的王庭不管,亲自来到了这个大唐边远州的山间乡里。 而平州军民也根据自己的传统习俗,做好了接待邻国国主的准备。 那就是—— 在谈判地点议事堂对面,举行阅兵。 “高句丽摄政,亲自前来媾和么……” 李世绩在自己下榻的农舍里,背着手望向窗外杀气腾腾的赤巾军。 “李明殿下真非等闲之辈,竟能让那最好面子的西部大人屈尊前来。” 在平州的这段时间,他每天都在刷新自己对李明的认知。 抛开在贫瘠之地丰衣足食这种、在其他地方可以为地方官立生祠、而在平州只能算“洒洒水”的政绩不谈。 作为唐军主帅,他是第一次在这里体会到了轻蔑。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