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1/3)页 “啧,高句丽有点难打啊。” 李明坐在侯君集的怀里,骑着马儿,率领不戴头盔的赤巾军骑兵,嗷嗷叫地追赶着十几倍于他们的高句丽人。 事实证明,高句丽人还是比猪更难对付一点的。 因为他们会躲地堡。 高句丽人北起扶余城(现辽宁开原市)、南至建安城(现辽宁营口市),修建了一道千里长城,专门抵御他的南方邻居。 这道长城依托新城、盖牟、乌骨等一系列山城,构建了一大片山城、河流、堡垒组成的联防区。 说易守难攻都是保守的。 李明一行追到这道叹息之壁前,也只能无奈地停下前进的脚步,望河兴叹。 赤巾军虽然能打游击战、野战和防御战,但对于古今中外的共同军事难题——攻城战,就有些力不从心了。 奶奶的,能大炮开兮轰他娘就好了……李明对着河对面的夯土城墙直龇牙。 “咳咳,殿下。”侯君集干咳一声提醒道: “我们此行的目的,是接应潜入平壤城的尉迟循毓一行回来,不是为了歼敌。” “哦,忘了,看到高句丽人就没忍住。”李明拍了拍额头。 不过不能趁高句丽士气土崩瓦解的时候尽量杀伤有生力量,还是很亏啊,过两年吞并他们的时候会造成很大的隐患…… 李明对这道长城堡垒防线气得牙痒痒,但也无可奈何。 平州的底子还是太薄了,赤巾军缺乏相应的攻城装备和训练,兵力也严重不足。 高句丽人现在再菜,他也绝不能一时脑热,闷头冲墙。 容易把手里的精英轻步兵都送了,将好不容易累积起来的优势白白葬送。 难怪强如大唐,气候也合适,仍然没法把东北这块地皮彻底吃下去。灭了高句丽,又来个渤海国。 在这有山有水的鸟地方搞城市化拍地堡,太不讲武德了。 大唐或许能攒起一波军队,把高句丽揍得落花流水。 但要啃下堡垒群、彻底占领此处,就只能日拱一卒、步步蚕食。 这就需要持久的后勤。 而这,正是远道而来、补给困难的唐军所欠缺的。 “我将来主政辽东,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……” 李明正思索着怎么用狂热者破城市化这个千古难题,便听见熟悉的声音。 “明哥!我们回来啦!” 尉迟循毓、吴大娘和崔老先生等潜入高句丽的细作们,一个不少地迈出高句丽国门,骑马淌过初春开化的河水,与李明一行会合。 “明哥!”尉迟循毓兴高采烈地向李明他们挥手: “高句丽国内已经乱了,我等出入畅行无阻,畅行无阻啊!哈哈!” “辛苦你们了,立了大功一件啊!”李明热情接见了三位余则成。 同时,视线又好奇地转向他们身旁,看着替他们仨打掩护的高句丽降卒。 嗯,没错,这几位老哥也一个不少地跟着回到李明这边了。 这么说不够严谨。 他们随行还多了几个女人和小孩。 “咦,你们怎么回来了?我记得允许你们回家乡了啊……”李明一脸疑惑。 “殿……下。”高句丽战俘操着生硬的汉语,恭顺地说: “家乡……没法活,愿意去平州,为奴。” 你们这是想润到我们大唐啊……李明一下子就看透了初代润人的心思,心里激烈吐槽。 “明哥……”尉迟循毓闪烁着晶晶亮的眼睛,巴巴地望着老大哥,意思再明显不过了。 这几名战俘虽是角色演员,但也为推翻高建武、解平州之围做出了自己的贡献。 李明觉得自己不能和某大国一样,对带路党用完即弃。 “唉……念你们忠心耿耿,于国有功,可以让你们在平州安居乐业。” 高句丽战俘们几乎喜极而泣。 ………… 一行人启程返回五里乡,余则成们一路汇报着策反渊盖苏文的经过,以及高句丽国内的现状。 “渊盖苏文弑君以后,他拥立前任国王的弟弟为傀儡王,自封为大莫立支,摄政统揽大权。” 尉迟循毓讲述着: “只是这样也未能平息国内的反对,五大部落互相仇视,冲突不断。 “加上为了发动与平州的全面战争,前任国王压榨民力,导致民不聊生,民变四起。 “高句丽前线就这么崩溃了。” 李明仔仔细细地听着敌国的情报。 看来,高句丽的战争潜力比自己预想得要小一些,国内早就已经绷到了内部矛盾集中爆发的极限。 渊盖苏文的这次弑君,不过是提前了这一进程。 甚至可以这么说,渊盖苏文能这么顺滑地被挑拨、弑其君,本就是矛盾激化的表现。 其国王高建武,因平州局部战事不利而恼羞成怒,盲目加注,最后因小失大,身死国乱,可悲可叹。 这一幕仿佛历史的重演,就在几十年前,隋炀帝也为了一口气而三征高句丽,引爆了国内矛盾,最终同样死于权臣之手,身死国灭。 讽刺的是,这一回高句丽的角色颠倒,成了“大隋”的镜像。 “一国之主的一念之差,竟能招致国破家亡、社稷沦丧……” 李明在心中铭记着大隋和高句丽国主的经验教训,以后大概用得到,接着询问: “新任敌酋渊盖苏文,是个什么样的人?” “生性愚蠢贪婪。”吴大娘毫不客气地点评道: “在弑君篡位之前,高句丽国内许多人、甚至他自己部落的人,都对他很不爽。” 吴大娘看人还是比较准的。 尉迟循毓补充一句道: “众人不服渊盖苏文这个摄政王,这也是高句丽内乱的重要原因之一。” 只能说,崔氏传授的儒家思想,高句丽莽夫确实学了,但又没完全学。 只会了一点皮毛,知道清君侧。 却没有这个仁德和能力摆平国内的反对势力,结果搞得一身骚。 “外部有坚实的城墙防线,难以用强力攻破。 第(1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