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“黑白颠倒,此二不佳也!” 李世民听着长孙延的控诉,手指一下一下地点着扶手。 这第二句话提醒了他,让他意识到了这段时间朝堂争论的盲点—— 慕容燕,在大臣们的嘴里消失了。 是有人在故意把争论的节奏往李明头上带,却淡化了慕容燕的作用。 明明这个关键角色的疑点更多、与高句丽勾结的动机也更足…… “第三不佳,莫过于此时此刻……” 长孙延长叹一口气,眼前浮现出了残疾的战士、不得不代替年轻人辛勤劳作的老人妇孺、以及让人窒息的高句丽大军,缓慢而坚定地说: “节度使率领平州军民,众志成城,以贫瘠之力,抵抗着高句丽的举国入侵,为大唐拖延迟滞敌十五万大军数月之久。 “然而,朝廷非但不施以援手、坐视辽东沦陷,甚至认为平州军民投降蛮国,苟且偷生。 “更有甚者,还有心术不正之徒,甚至污蔑节度使里通高句丽,将反贼慕容燕的罪责归到大唐头号大忠臣的头上,简直荒谬! “此等奇谈怪论,无异于与敌国沆瀣一气,望陛下明鉴!” 呼……李世民畅快地吐出一口气,一扫心头的阴霾,瞥了一眼座下的群臣。 踏马的,要不是这群虫豸的干扰,朕怎么会怀疑自己的儿子造反? 朕素来教子有方,皇子们互相之间或许有一点小嫌隙,但绝对都是爱朕的,不可能造朕的反的! 但旋即,一阵巨大的担忧和疑惑又涌上了他的心头—— 他的好大儿、大唐头号大忠臣李明,正陷入了敌国十五万人的重重包围! “他为什么独独派你回长安,他为什么不带着你们一起突围回来?”李世民不解地问。 长孙延对这个问题感到古怪: “敌军压境,主帅岂能擅离?” 既头铁又莽撞,确实是那混不吝的行事风格……李世民深吸一口气,对群臣道: “平州的现状如此,诸位爱卿,如何应对?” 被平州传来的最新情报打脸,大臣们面不改色心不跳。 岑文本淡定上奏: “回陛下,此等荒诞之言,不值一驳。若随意听信,影响了大军的进程,那才是祸事了。” 长孙延轻哼一声。 李世民不怒不喜: “岑侍郎但批驳无妨。” 岑文本慢条斯理道: “首先,平州户籍人口,不过三千一百余户、二万五千余口。扣除老人妇孺,能参军的才几个人? “这点微薄的力量,怎么可能挡得住十五万敌人?” 此话在理,即使是原本对李明没有意见的中立派,此时也纷纷附议。 “节度使麾下不愿亲自回朝,怕是自知理亏,无颜面对此般质疑吧。”有人大声地交头接耳,引来众人哄笑。 面对衣冠禽兽们的揶揄,长孙延立刻气得红温了。 朝廷上不是输出情绪的地方,冷静……他回忆着李明的告诫,强行平静下来,声音有些颤抖地说: “看来,衮衮诸公对辽东的实际情况是一点也不了解啊。 “如此无知,也难怪所作的决策会荒腔走板。” 被小小少年喷了一脸,岑文本毫不懊恼,只是报以轻蔑的微笑。 长孙延看着他,也逐渐勾勒嘴角,回以一个微笑,道: “草民随身行囊带了几本册子,还望陛下准许我当堂展示,让诸位阁老一观。” 李世民大手一挥:“呈上!” 很快,宦官将一摞册子堆迭在龙榻之前。 一看标题,李世民的眉头顿时拧紧: “平州户籍?这么多?!” 朝堂顿时一片惊疑之声,诸公窃窃私语。 三千余户的下等州,户籍怎么会有这么多册? 李世民随手抄起一本,眉头拧得更紧了。 户籍册子里,全是蝇头小楷。 所记录的户籍信息从姓名、住址,到所分配田地的地点和面积等等,巨细靡遗。 这样的信息密密麻麻,足足写满了几十册。 如此繁琐而细致的工作,难以想象平州的基层官吏为此做了多少努力。 “这一共是……” “一万五千三百余户,十一万四千余人。”长孙延一字一句道: “全是逐一记录、有据可查的百姓。” 这么详细的记录,几乎不可能是假的。 “可,可……”连李世民也一时有些语塞。 平州居然藏了这么多人口?! 那营州也…… “辽东节度使重新丈量平州土地、编纂户籍,发现土地高度集中,逃户现象极其严重。” 长孙延十分严肃: “毫不夸张地说,均田制和租庸调在平州已经名存实亡。 “这也是为什么节度使另起炉灶,采取了另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。 “这并非反叛,而是因地制宜的改良之策,这一切皆是为了大唐的长治久安。” 这下说通了,李明的种种行为全部说通了。 李世民心里压着的石头,一下子全部无影无踪,他顿时感到呼吸前所未有的顺畅。 “辽东节度使深入当地,没有人比他更懂辽东。 “只是可惜,朝廷似乎对平州的实际情况一无所知。” 长孙延大胆地面对群臣。 衣冠禽兽们终于不再像刚才那样镇定自若了,一个个脸色骤变,坐立不安。 岑文本仍要发难: “可文本依旧可能是伪造的……” “所以岑侍郎务必前往辽东,亲自勘察情况。”房玄龄面不改色地接了一句。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