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李明疑惑地看着他: “民间可以拥兵自重?” 李世民又不是李隆基,这么大胆放权吗? 侯君集瞥了他一眼: “这有什么奇怪的?边境的羁縻州都是如此,有军权也有财权。” “平州虽然是直属州,但地处偏远,又是应对高句丽的前线。 “民间发展出自保性质的乡勇武装,朝廷乐见其成。” 还真是私兵守国门,土豪死社稷啊…… 李明意识到,在交通不便的封建王朝,边疆和中原的统治逻辑是不一样的。 他沉吟了一会儿,道: “如果慕容燕如此有势力的本地豪强,房玄龄的资料应该有所记述。 “先回客栈,查查这家伙的底。” ………… 回到客栈,在一楼大堂正好碰到连续碰壁的三小只。 “你们有什么进展吗?” 看着三人一脸生无可恋,李明就感到一阵暗爽。 让你们这群熊孩子跟着老子…… “先回房间再说吧。”长孙延的视线往旁边瞟了瞟。 客栈里还坐着其他人,看样子也是外地来的。 不错,碰壁几次以后有了些城府……李明在心里点头,往楼上一撇脑袋: “去我房里集合。” 李明殿下自然是住在顶楼最宽敞的房间。 窗子朝南,能俯瞰大半座卢龙县城。 房玄龄为他准备的一大堆“锦囊妙计”,整整齐齐地码在地上。 在发现平州户籍与实际相差甚远后,他便觉得书面资料可信度太低,纸上得来终觉浅,绝知此事要躬行。 绝不是因为自己懒得看。 不过现在,李明觉得,这些背景资料参考一下也不是不行。 “刘歆为官的能力……确实不太行。” 长孙延疲惫不堪地向李明汇报着。 这几天他像个皮球一样,从监市踢到县衙,又踢到州府。 切身体会到了官僚体系的弊病。 从这个反面教员身上,他也算是收获了宝贵的行政经验。 “不过,平州的吏治还算清明。”房遗则的声音有些嘶哑。 是的,这些官吏虽然踢皮球,但为官还算正直。 都到了滴水不进的地步了。 三小只各种明示暗示,就是不收贿赂。 当然,也正因为如此,他们也不会加快办事速度。 非常有原则地、非常清廉正直地,把事情拖着。 “妈的,还不如收贿赂呢!好歹能办事快一点儿!”尉迟循毓有些抓狂。 这几天的现实主义教育,让他的理解出现了偏差。 他甚至觉得,只要能让办事效率高一点,不介意多花点钱。 有用的贪官比没用的清官好啊! 可以说,平州的官场也沾染了刘歆的色彩—— 清廉,明哲保身,无能。 “基本与官员年度考核的评价相一致。”侯君集评价道: “看来山海捐这事儿,应该与刘歆无关。” “山海捐?”三位小朋友听见了很陌生的词汇。 李明便将沿途的见闻、以及与慕容燕手下的遭遇,都说了一遍。 “竟有此事!士族门阀果然是皇权的威胁,应该严加限制啊!” 三位名门之后得出了和李明同样的结论。 当初,他们在上交陛下的“论士族”作业里,也是这么写的。 “咳咳!”某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京兆韦氏之后干咳了几声,岔开了话题: “那刘歆是什么来路?如此不作为,还能在平州稳坐刺史之位十余年?” 都让当地官场,染上了他那半死不活的中年“杨伟”男气息了。 侯君集回答道: “寒士出身,明经科入仕。 “正因为他没有来路,又没有才能,所以才会在平州一呆就是十几年。” 虽然顶着刺史的名号,但对于中原人士来说,在辽东当官,形同流放。 刘歆的底还是很容易摸的。 而另一位,平州真正的土皇帝,也同样记录在案。 “慕容,慕容……”李明飞速地翻阅着成堆的资料。 在一本《卢龙县·人文志》中,检索到了关键词。 “平州慕容氏,是慕容鲜卑的一支,前燕政权皇族的后裔?” 对于慕容燕的大来头,李明一点也不意外。 每一个枝繁叶茂的士族,都有一个功勋贵族祖先。 辽东同样如此。 从五胡十六国的前燕到大唐,慕容燕的这一支“慕容”,也差不多在本地盘踞了三百年。 称得上根深蒂固。 如果不出意外的话,慕容氏大概会像其他名门望族那样,走科举这条路,向中央发展。 然后,发展到了慕容燕这一代,不出意外地出了意外。 一个契机,让这位老哥意外抓住了兵权。 “兵募?”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