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1/3)页 “主动当面邀功太low了。 “让他通过自己的亲孙子和其他渠道,从侧面一步步‘发现’我为他所做的一切,那才能起到最好的效果。 “某种程度上,收买人心和青楼头牌歌姬是一个道理,既不能太保守,又不能上来就脱光光。” 在西市施粥铺背后的店面里,李明总结着经验,手指在临时充当办公桌的饭桌上弹啊弹的。 韦待价大汗淋漓地冲进来,顾不上鞠躬作揖,张口就说: “张氏书坊也不行,不能印更多的新传单了!” 在李明做侯君集思想工作的这段时间里,他成了这场舆论战的实际总策划。 组织孩子们写小作文、联络印刷书坊、和来俊臣对接传单分发……他每天脚不点地。 一段时间忙下来,他皮肤晒得黝黑,办事利落了许多,连说话的嗓门都大了。 “他们到底会不会做生意啊,天上掉钱都接不住。”李明鄙夷地说道: “不过是几份传单,全长安的书坊难道都来不及印刷?” 舆论战进行到白热化阶段,皇十四党遇到了点小麻烦: 产能爆不上去,书坊没办法每天印刷足够多的传单。 第一波传单攻势前,李明可以提前让书坊多准备几天,囤够弹药一波投射。 但若要热度持续,首先传单不能断,其次内容还必须每隔几天就换一批。 否则每天都是那套嗑,市民会看厌的,到时候就退流行了。 问题就出在这更新上。 “咕嘟咕嘟~哈!”韦待价猛灌凉茶,完全没有了之前在上位者面前的拘谨,条理清晰地说: “不是老板的问题,问题主要出在以下两个方面: “一是传单数量过大,每日分发数万份,油墨、纸张、人手全部不足。许多书坊把其他生意都推了,专做我们的生意,也还是做不过来; “第二个问题更严重,那就是印刷一张纸页,需要在陶泥版上把一页的内容先刻上去。 “您每过几天就要求印刷新内容,陶泥版就需要重新雕刻,非常耗时。” 和李明待久了,韦待价也学了那套半吊子官腔。 几天一更都忙不过来?这还没让你每天双更呢……李明心里吐槽。 但他也只能在心里吐槽了,因为现代工业社会的产能过剩是意外。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,产能不足才是常态啊…… “等等,你说每换一页内容,就得全部重新雕刻一批印刷版?” 李明发现了华点。 “是啊,不然?”韦待价对李明的疑惑感到疑惑: “书页的全部内容必须都雕刻在一块陶泥版上,柴火烘干晾晒数日才能印刷。 “因为殿下要得急,所以书坊全以木炭烘烤,让雕版能提前成型。周而复始,旧书版用完即弃,耗资甚巨……” 他介绍的是雕版印刷术的基本流程。 在宋朝以前,书籍全是用这种繁琐低效的方法印刷的。 李明开始了思考。 第(1/3)页